《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原文】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髮垂過耳。
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裡。
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
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
長鑱長鑱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
黃精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脛。
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
嗚呼二歌兮歌始放,鄰里為我色惆悵。
有弟有弟在遠方,三人各瘦何人強。
生別展轉不相見,胡塵暗天道路長。
東飛鴐鵝後鶖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嗚呼三歌兮歌三發,汝歸何處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鍾離,良人早歿諸孤癡。
長淮浪高蛟龍怒,十年不見來何時。
扁舟欲往箭滿眼,杳杳南國多旌旗。
嗚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為我啼清晝。
四山多風溪水急,寒雨颯颯枯樹濕。
黃蒿古城雲不開,白狐跳梁黃狐立。
我生何為在窮谷,中夜起坐萬感集。
嗚呼五歌兮歌正長,魂招不來歸故鄉。
南有龍兮在山湫,古木巃嵷枝相樛。
木葉黃落龍正蟄,蝮蛇東來水上游。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劍欲斬且復休。
嗚呼六歌兮歌思遲,溪壑為我回春姿。
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饑走荒山道。
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
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
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速。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註釋
男兒生長成名身已老, 三年饑走荒山道。
長安卿相多少年, 富貴應須致身早。
山中儒生舊相識, 但話宿昔傷懷抱。
嗚呼七歌兮悄終曲, 仰視皇天白日速。
乾元二年(759),杜甫四十八歲。七月,他自華州棄官流寓秦州(今甘肅天水),十月,轉赴同谷(今甘肅成縣),在那裡住了約一個月,這是他生活最為困窘的時期。一家人因飢餓病倒床上,只能挖掘土芋來充腸。在飢寒交迫的日子裡,詩人以七古體裁,寫了《同谷七歌》,描繪流離顛沛的生涯,抒發老病窮愁的感喟,大有「長歌當哭」的意味。此為第七首,是組詩中最精彩的篇章。
此詩開頭使用了九字句:「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濃縮《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意,抒發了身世感慨。杜甫素有匡世報國之抱負,卻始終未得施展。如今年將半百,名未成,身已老,而且轉徙流離,幾乎「餓死填溝壑」,怎不叫他悲憤填膺!六年後杜甫在嚴武幕府,曾再次發出這種歎窮嗟老的感慨:「男兒生無所成頭皓白,牙齒欲落真可惜。」(《莫相疑行》)其意是相仿的。
次句「三年饑走荒山道」,把「三年」二字綴於句端,進一步突現了詩人近幾年的苦難歷程。「三年」,指至德二載(757)至乾元二年。杜甫因上疏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而遭貶斥,為飢餓驅迫,在「荒山道」上嘗夠了艱辛困苦。
三、四句,詩人追敘了困居長安時的感受,全詩陡然出現高潮。十二年前,杜甫西入長安,然而進取無門,度過了慘淡的十年。他接觸過各種類型的達官貴人,發現長安城中憑借父兄餘蔭,隨手取得卿相的,以少年為多:「長安卿相多少年。」這不能不使詩人發出憤激之詞:「富貴應須致身早。」「致身早」,似是勸人的口吻,卻深蘊著對出現「少年」「卿相」這種腐敗政治的憤慨。這和他早年所寫的「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顯然同屬憤激之言。
五、六句又回到現實,映現出詩人和「山中儒生」對話的鏡頭:「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詩人身處異常窘困的境地,當然感歎自己不幸的遭遇,因而和友人談起的都是些令人很不愉快的往事。憂國憂民的「懷抱」無法實現,自然引起無限傷感。
第七句「嗚呼七歌兮悄終曲」,詩人默默地收起筆,停止了他那悲憤激越的吟唱,然而思緒的巨潮如何一下子收住?「仰視皇天白日速」,擱筆望天,只見白日在飛速地奔跑。這時,一種遲暮之感,一種淒涼沉鬱、哀壯激烈之情,在詩人心底湧起,不能自已。
《同谷七歌》在形式上學習張衡《四愁詩》、蔡琰《胡笳十八拍》,採用了定格聯章的寫法,在內容上較多地汲取了鮑照《擬行路難》的藝術經驗,然而又「神明變化,不襲形貌」(沈德潛《唐詩別裁》),自創一體,深為後人所讚許。此詩作為組詩的末篇,集中地抒發了詩人身世飄零之感。藝術上,長短句錯綜使用,悲傷憤激的情感,猶如潮水般衝擊著讀者的心弦。
(陶道恕)
-----------------------------------------
《杜臆》:同谷縣,唐屬成州,元以同谷縣省入,明則改州為縣。考今志,成縣有杜甫故居,注引虎穴龍澄詩為證,其居當在西枝村之西,然公詩卻未雲居西枝也。《舊唐書》:成州治同谷縣,武德元年置成州,貞觀二年,以廢康州之同谷縣來屬。《九域志》:秦州,西南至成州二百六十五里。
有客有客字子美1,白頭亂髮垂過耳2。歲拾橡栗隨狙公3,天寒日暮山谷裡。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鼓皮肉死4。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5。
(此章從自敘說起。垂老之年,寒山寄跡,無食無衣,幾於身不自保,所以感而發歎也。悲風天來,若助旅人之愁矣。首二領意,中四敘事,未二感慨悲歌。七首同格。)
1《詩》:「有客有客,亦白其馬。」洙曰:以寓居,故自稱有客。2《易林》:「亂髮如蓬,憂常在中。」漢樂府《長歌行》:「發短耳何長。」3《唐書》:甫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今在同谷亦然。《莊子》:「晝拾橡栗,暮棲木上。」《後漢·李恂傳》:時歲荒,徒居新安關,下拾橡栗以自資。《廣韻》:「橡,櫟實也。」《莊子》:狙公賦芋,曰:「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芋,即橡子也。狙,猿屬。狙公,畜狙之人也。4《說文》:「皴,皮細起也。」《梁武帝紀》:「執筆觸寒,手為皴裂。」5李陵詩:「遠望悲風至。」蔡琰《胡笳十八拍》結語曰:「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曰:「兩拍張弦兮,弦欲絕,志摧心折兮自悲嗟。」曰:「傷今感昔分三拍鹹,銜悲畜恨兮何時平。」曰:「尋思涉歷兮多艱阻,四拍成分益淒楚。」曰:「攢眉向月兮撫雅琴,五拍冷冷兮意彌深。」曰:「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兮欲罷彈。」曰:「草盡水竭兮羊馬皆徙,七拍流恨兮惡居子此。」七歌結語,皆本笳曲。
其二
長鑱長鑱白木柄1,我生托子以為命2。黃獨無苗山雪盛3,短衣數挽不掩腔4。此時與子空歸來5,男呻女吟四壁靜。嗚呼二歌兮歌始放,閭裡為我色惆悵6。
(上章自歎凍餒,此並痛及妻孥也。命托長鑱,一語慘絕。橡栗已空,又掘黃獨,直是資生無計。雪滿山,故無苗可尋。風吹衣,故挽以掩膝。男女呻吟,饑寒並迫也。前曰悲風,天助之哀。此曰閭裡,則人為之憫矣。前後章,以有客對弟妹,敘骨肉之情也。中間獨將長鑱配言,蓋托此為命,不啻一家至親。)
1《說文》:「鑱,銳也,吳人云犁鐵。」《玉篇》:「鑱,鏨也。」2呼鑱為子,猶《毛詩》呼籜為汝。黃庭堅曰,《嵩記》:牛山多杏,自中國喪亂,百姓資此以為命。3又曰:黃獨,狀如芋子,肉白皮黃,蔓延生,葉似蘿摩,梁漢人蒸食之,江東謂之上芋。陳藏器《本草》:黃獨,遇霜雪,枯無苗,蓋蹲鴟之類。蔡夢弼引別注云:黃獨,歲饑土人掘以充糧,根惟一顆而色黃,故謂之黃獨。其說是也。按:公詩有別有黃精者,如《太平寺》云:「三春濕黃精,一食生羽毛。」《丈人山》云:「掃除白髮黃精在,君看他時冰雪容。」皆托為引年而發,若此歌則專為救饑而言,當主黃獨為是。4《史記》:叔孫通變其服,服短衣。寧戚《叩角歌》:「短布單衣不及骭。」曹植詩:「挽衣對我泣。」脛,足骨也。5《莊子》:「呻吟裘氏地。」呻吟既息,四壁悄然,寫得淒絕。《司馬相如傳》:「家居徒四壁立。」何遜詩:「宵長壁立靜。」6《周禮·天官》:聽閭裡以圖版。《楚辭》:「余惆悵而自憐。」
其三
有弟在遠方1,三人各瘦何人強2?生別展轉不相見3,胡塵暗天道路長4。東飛駕鵝後■鶬5,安得送我置汝傍。嗚呼三歌兮歌三發,汝歸何處收兄骨6。
(此章歎兄弟各天也。生別展轉,自東都而長安,又自秦隴而同谷。胡塵暗天,申言生別之故。弟在東方,因欲東飛而去也。始念生離,終恐死別,故有收骨之語。《杜臆》:鴐鵝雁屬,以比兄弟。而惡鳥在後,安得送我在汝傍乎。何處收骨,此承輾轉來。)
1趙曰:公四弟,曰穎、曰觀、曰豐、曰占。穎、觀、豐各在他郡,惟占從公入蜀,後有《舍弟占歸草堂》詩。《左傳》:「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於四方。」2《後漢書》:趙孝,其弟禮,為賊所得,將食之。孝自縛詣賊曰:「禮餓贏瘦,不若孝肥炮。」賊感其意,俱捨之。梁元帝《與武陵王書》:「兄肥弟瘦,無復相見之期。」3古樂府:「他鄉各異縣,展轉不可見。」4宋文帝詩:「不見南雲陰,但見胡塵起。」《詩》:「道阻且長。」5《子虛賦》:「弋白鵠,連鴐鵝。」《廣志》:「鴐鵝,野鵝也。」陶隱居云:野鵝大於雁,似人家蒼鵝,謂之鴐鵝。《揚雄傳》「豈鴐鵝之能捷。」《楚辭·大招》:「鶤鴻群晨,雜■鶬只。」《埤雅》:「■,性貪惡,狀如鶴而大,長頸赤目,善與人鬥,好啗蛇。」《詩》:「有■在梁。」毛萇曰:「■,禿■。」楊恆曰:鶬有二種:《列子》「連雙鶬於青雲之上」,相如賦「雙鶬下,玄鶴加」,《物類相感志》「玄鶬,長足,群飛,天將霜必先鳴」,此蓋鶴類,以其色蒼,故曰鶬,此一種也;若《江賦》所云「奇鶬九頭」,孔子引《河上之歌》曰「鶬兮鴰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長兮」,此則妖鳥,別為一種。6《左傳》:崤有二陵,予收爾骨焉。
其四
有妹有妹在鍾離1。良人早歿諸孤癡2。長淮浪高蛟龍怒3,十年不見來何時。扁舟欲往箭滿眼4,沓沓南國多旌旗5。嗚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為我啼清晝6。
(此章歎兄妹異地也。嫠婦客居,孤兒難倚。十年,妹不能來。扁舟,公不得往。蛟龍,防路之險。旌旗,患時之危。猿啼清晝,不特天人感動,即物情亦若分憂矣。)
1《吳越春秋》:壽夢元年,魯成公會於鍾離。《舊唐書》:濠州,屬淮南道,天寶元年,改鍾離郡,乾元元年,復為濠州。《新唐書·地理志》:濠州鍾離郡有鍾離縣,春秋時為鍾離子國。按:公詩有「近聞韋氏妹,遠在漢鍾離」,即指此處。2《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註:「夫也。」曹植《平原懿主誄》:「憐爾早歿。」《左傳》:「以是藐諸孤。」3《書》:「導淮自桐柏。」何遜詩:「初宿長淮上。」4劉孝綽詩:「扁舟去平樂。」5古詩,「杳杳即長暮。」顏延之詩:「旌旗晝夜懸。」6張九齡詩:「林猿莫夜聽。」《長笛賦》:「猿蜼晝吟。」【朱注】蔡絛云:崇寧間,有貢士自同谷來,籠一禽,大如雀,色正青,善鳴,曰:此竹林鳥也。林時對曰:考《海錄》,有「竹林靜,啼青筍」之句,竹林與青筍並用,似屬鳥名。《演繁露》:詩人假象為辭,因竹之號風若啼,故謂之啼耳。按:二說皆穿鑿難信。猿多夜啼,今啼清晝,極言其悲也。
其五
四山多風溪水急1,寒雨颯颯枯樹濕2。黃蒿古城雲不開3,白狐跳梁黃孤立4。我生何為在窮谷5,中夜起坐萬感集6。嗚呼五歌兮歌正長,魂招不來歸故鄉7。
(此章詠同谷冬景也,此歌忽然變調,寫得山昏水惡,雨驟風狂,荒城晝冥,野狐群嘯,頓覺空谷孤危,而萬感交迫,招魂不來。魂驚欲散也。收骨於死後,招魂於生前,見存亡總不能自必矣。招魂句,有兩說。《杜臆》謂:魂離形體,不能招來,使之同歸故鄉。此順解也。胡夏客謂:身在他鄉,而魂歸故鄉,反若招之不來者。此倒句也。依後說,翻古出新,語尤奇警。)
1孔稚珪詩:「胡騎四山合。」2鮑照《與妹書》:「吾自發寒雨。」柳惲詩:「颯颯避霜葉。」庾信有《枯樹賦》。3蔡琰《胡笳》:「塞上黃蒿兮枝枯葉干。」4《呂氏春秋》:禹行塗山,有白狐九尾造焉。陶隱居《本草》:狐,形似狸而黃。《莊子》:「獨不見狸狌乎?東西跳梁,不避高下。」5謝惠連詩:「窮谷是處。」6阮籍詩:「中夜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謝靈運詩:「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7《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反故居些!」【朱注】古人招魂之禮,不專施於死者。公詩如「剪紙招我魂」,「老魂招不得」,「南方實有未招魂」,與此詩「魂招不來歸故鄉」,皆招生時之魂也。本王逸《楚辭注》。
其六
南有龍兮在山湫1,古木巃嵷枝相樛2。木葉黃落龍正蟄3,蝮蛇東來水上游4。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劍欲斬且復休5。嗚呼六歌兮歌思遲,溪壑為我回春姿6。
(此章詠同谷龍湫也。古木巃嵷,樹覆湫潭,神龍蟄伏,而蝮蛇肆行,此陽微陰勝之象。拔劍且休,誅之不勝誅也。溪壑回春,蓋望陽長陰消,回造化於指日,其所慨於身世者,大矣。《易傳》以潛龍比君子,蔡琰謂暴猛如虺蛇,此君子小人之別也。時在仲冬,而曰春回者,天氣晴和有似春意耳。)
1《杜詩博議》:同谷萬丈潭有龍,此藉以起興。湫,龍潭也。揚雄《蜀都賦》:「火井龍湫。」2江總詩:「古木斷懸蘿。」劉安《招隱士》:「山氣巃嵷兮石嵯峨。巃嵷,楂枒貌。謝朓詩:「樛枝聳復低。」樛,枝曲下垂貌。3《記》:「季秋之月,草木黃落。」《易》:「龍蛇之蟄。」4《楚辭》:「蝮蛇榛榛。」《淮南子》:「蝮蛇不可使安足。」《抱朴子》:「蝮蛇中人至急,一日不治,則殺人。但以刀割瘡肉投地,其肉沸如火炙,須臾焦盡,人得活也。」5《漢書》:高帝夜徑澤中,有大蛇當道,拔劍斬之。隋煬帝《鳳艒歌》:「意欲持鉤往撩取,恐是蛟龍還復休。」6張載詩:「谿壑無人跡。」《列子》:師文及秋而叩角弦,溫風徐回。沈佺期詩:」何遽青春姿。」吳見思曰:前五歌,意俱竭,此則不得不遲。遲則從容婉轉,谿壑亦若回春。窮而必變,天之道也。
王道俊《博議》:前後六章,皆自敘流離之感,不應此章獨譏時事。此蓋詠同谷萬丈潭之龍也。龍蟄而蝮蛇來游,或自傷龍蛇之混,初無指切。古人詩文,取喻於龍者不一,未嘗專指為九五之象。郭知達引蘇注云:此詩南有龍,喻明皇在南內,東坡必無是言。
其七
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1,三年饑走荒山道2。長安卿相多少年3,富貴應須致身早。山中儒生舊相識4,但話宿昔傷懷抱5。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速6。
(此章仍以自歎作結,蓋窮老流離之感深矣。卿相少年,反照首句。山中話昔,回應次句。皇天日速,歎不能挽暮景之衰頹也。首尾兩章,俱結到天,蓋窮則呼天之意耳。三年走山,謂自至德二載至乾元二年,奔鳳翔,貶華州,客秦隴,遷同谷也。【趙注】未句又變新意,自一至七,歌聲既終,而日色暮矣。)
1李陵書:「男兒生已不成名。」《隨筆》云:長安卿相未必盡屬少年,杜說亦不盡然。漢貢禹壯年仕不遇,棄官而歸。至元帝初乃召用,由諫大夫遷光祿,奏言犬馬之齒八十一,凡一子,年十二。則禹入朝時八十,其生子時固已七十歲矣,竟再遷至御史大夫,列於三公。朱暉在章帝朝,自臨淮太守屏居,後召拜僕射,復為太守,上疏乞留中,詔許之。因議事不合,自系獄,不肯復署。議曰:行年八十,得在機密,當以死報。遂閉口不復言。帝意解,遷為尚書令。至和帝時,復諫征匈奴,計其年當九十矣,其忠正非禹比也。2陶潛詩:「鬱鬱荒山裡。」3師氏曰:肅宗中興,所用皆後生晚進,元勳舊德如郭子儀,尚見齟齬,他可知已。4《漢書》:丙吉薦儒生王仲翁。鮑照詩:「南國有儒生。」《左傳》:季札聘於鄭,見子產如舊相識。吳均詩:「依然舊相識。5阮籍詩:「宿昔同衣裳。」古詩:「臨風送懷抱。」6《楚辭》:「皇天平分四時兮。」江淹詩:「青春速天機,素秋馳白日。」王嗣奭曰:《積草嶺》詩云「邑有佳主人」,豈指同谷令耶?歌內甚有不足主人意,如托鑱而為命,如閻裡惆悵,主人何獨不為意也。又如「黃蒿古城雲不開」,見城中無一相知,故但言「山中儒生舊相識」,然亦隱隱及之,終屬厚道。
朱子曰:杜陵此歌七章,豪宕奇崛,至其卒章,歎老嗟卑,則志亦陋矣,人可以不聞道哉。
今按:長安卿相二句,據師氏之說,是歎當時棄老成而用新進,初非羨慕朝官也。此詩固當善會。
孫季昭《示兒編》云:歐陽公傷五季之離亂,故作《五代史》,於序論每以「嗚呼」冠其首。杜公傷唐末之離亂,故作詩史,於歌行每以「嗚呼」結其篇末。前此詩人,用「嗚呼」二字寓於歌詩者稀,公獨有傷今思古之意焉。
胡應麟曰:杜《七歌》亦仿張衡《四愁》,然《七歌》奇崛雄深,《四愁》和平婉麗。漢唐短歌,各為絕倡,所謂異曲同工。
王嗣奭曰:《七歌》創作,願不仿《離騷》,而哀實過之。讀《離騷》未必墮淚,而讀此不能終篇,則以節短而聲促也。
陸時雍曰:《同谷七歌》,稍近騷意,第出語粗放,其粗放處,正是自得也。
董益曰:李廌《師友記聞》謂太白《遠別離》、《蜀道難》,與子美《寓居同谷七歌》,風騷極致,不在屈宋之下。愚謂一歌結句「悲風為我從天來」,七歌云「仰視皇天白日速」,其聲慨然,其氣浩然,殆又非宋玉、太白輩所及。
申涵光曰:《同谷七歌》,頓挫淋漓,有一唱三歎之致,從《胡笳十八拍》及《四愁詩》得來,是集中得意之作。
宋元詞人多仿同谷歌體,唯文丞相居先,今附錄於後:「有妻有妻出糟糠,自少結髮不下堂。亂離中道逢虎狼,鳳飛翩翩失其凰。將雛一二去何方,豈料國破家亦亡。不忍捨君羅襦裳,天長地久終茫茫,牛女夜夜遙相望。嗚呼一歌兮歌正長,悲風北來起徬徨。有妹有妹家流離,良人去後攜諸兒。北風吹沙塞草淒,窮猿慘淡將安歸?去年哭母南海湄,三男一女同歔欷。惟汝不在割我肌,汝家零落母不知,母知豈有瞑目時。嗚呼再歌兮歌孔悲,鶺鴒在原我何為。有女有女婉清揚,大者學帖臨鍾王,小者讀字聲琅琅。朔風吹衣白日黃,一雙白璧委道旁。雁兒啄啄秋無梁,隨母北首誰人將?嗚呼三歌兮歌愈傷,非為兒女淚淋浪。有子有子風骨殊,釋氏抱送徐卿雛,四月八日摩尼珠。榴花犀錢落繡襦,蘭湯百沸香似酥,欻隨飛電飄泥塗。汝兄十三騎鯨魚,汝今知在三歲無。嗚呼四歌兮歌以吁,燈前老我明月孤。有妾有妾今何如?大者手將玉蟾蜍,次者親抱汗血駒。晨妝靚服臨西湖,英英雁落飄璚琚,風花飛墜鳥嗚呼,金莖坑瀣浮污渠。天摧地裂龍鳳殂,美人塵土何代無。嗚呼五歌兮歌鬱紆,為爾逆風立斯須。我生我生何不辰?孤根不識桃李春。天寒日短重愁人,北風隨我鐵馬塵。初憐骨肉鍾奇禍,而今骨肉相憐我。當在北兮嬰我懷,我死誰當收我骸?人生百年何丑好,黃粱得喪俱草草。嗚呼六歌兮匆復道,出門一笑天地老。」少陵當天寶亂後,間關入蜀,流離瑣尾而作七歌,其詞淒以楚。文山當南宋訖菉,縶身赴燕,家國破亡而作六歌,其詞哀以迫。少陵猶是英雄落魄之常,文山所處,則糜軀湛族而終無可濟也,不更大可痛乎!
-----------仇兆鰲 《杜詩詳注》-----------
問唐朝 古詩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的作者是誰?
答唐朝 古詩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的作者是 杜甫。
問古詩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全詩共多少字?
答古詩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全詩共401字。
問有客有客字子美下一句是什麼?
答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髮垂過耳
問詩句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髮垂過耳 出自哪首詩?
答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髮垂過耳 出自 唐朝 的詩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