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簡介和代表作
《杜工部詩話遜
詩人以一字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殆不可以跡捕。如「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遠近數千里,上下數百年,只在「有」與「自」兩字間,而吞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於言外。籐王亭子「粉牆猶竹色,虛閣自松聲」,若不用「猶」與「自」兩字,則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籐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獨雍容閒肆,出於自然,略不見其用力處。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狹隘,盡成死法,不知意與境會,言中其節,凡字皆可用也。
詩語固忌用巧太過,然緣情體物,自有天然工妙,雖巧而不見刻削之痕。老杜「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此十字殆無一字虛設,雨細著水面為漚,魚常上浮而念,若大雨則伏而不出矣;燕體輕弱,風猛則不能勝,唯微風乃受以為勢,故又有「輕燕受風斜」之語。至「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深深」字若無「穿」字,「款款」字若無「點」字,皆無以見其精微,如此,則讀之渾然,全似未嘗用力,此所以不礙其氣格超勝,使晚唐諸子為之,便當如「魚躍練波拋玉尺,鶯穿細柳織金梭」體矣。七言難於氣象雄偉,句中有力而紆餘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與「五更鼓角悲聲壯,三峽星河影動冶等句之後,嘗恨無復繼者。
禪宗論雲間有三種語:其一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機,不主故常;其二為截斷眾流句,謂超出言外,非情識所到;其三為涵蓋乾坤句,謂泯然皆契,無間可伺;其深淺以是為序。余嘗戲謂學子,言老杜有此三種語,但先後不同:「波浪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為涵蓋乾坤句,以「落花游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為隨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門回,五月江深草閣寒」為截斷眾流句。若有解者,當與渠同參。
〔摘自宋葉少蘊《石林詩話》〕
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他皆類此,不可遍舉。
〔摘自宋司馬溫公《續詩話》〕
孟嘉帽落,前世以為勝絕,杜子美九日詩云:「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傍人為正冠」,其文雅曠達,不減昔人。謂詩非力學可致,正須胸中度世爾。
摘自宋陳師道《後山詩話》〕
余頃年游蔣山,夜上寶公塔,時天已昏黑,而月猶未出,前臨大江,下視佛屋崢嶸,時聞風鈴鏗然有聲,忽記少陵詩「夜深殿突兀,風動金琅鐺。」恍然如己語也。又嘗獨行山谷間,古木夾道交陰,惟聞子規相應木間,乃知「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之為佳句也。又暑中瀕溪與客納涼,時夕陽在山,蟬聲滿樹,觀二人洗馬於溪中,曰此少陵所謂「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者也。此詩平日誦之,不見其工;惟當所見處,乃始知其妙。作詩正要寫所見耳,不必過為奇險也。
凡詩人作語,要令事在語中而人不知。余讀太史公天官書「天一槍培〔註:改為木字旁〕矛盾動搖角大兵起〔註:不知在哪斷句,存疑〕」,杜少陵詩云:「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遙」蓋暗用遷語,而語中乃有用兵之意,詩至於此,可以為工也。
〔以上摘自宋周紫芝《竹坡詩話》〕
古之作者,初無意於造語,所謂因事以陳詞。如杜子美北征一篇,直紀行役爾,忽云「或紅如丹砂,或黑如沾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此類是也。文章只如人作家書乃是。
〔以上摘自宋強幼安《唐子西文錄》〕
老杜不可議論,亦不必稱讚,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記也。如唐太宗,相者如是之云:「龍鳳之姿,天日之表。」而老杜詩云:「真氣驚戶牖」,可謂簡而荊又經昭陵詩曰:「文物多師古,朝廷半老儒。直辭寧戮辱,賢路不崎嶇。」太宗
智勇英特,武定天下,而能如此,最盛德也。
老杜衡州詩云:「悠悠委薄俗,鬱鬱回剛腸。」此語甚悲。昔蒯通讀樂毅傳而涕泣,後人亦當味此而泣者也。
齊梁間樂府詞云:「護昔加窮褲,防閒托守宮。今日牛羊上邱隴,當時近前面發紅。」老杜作麗人行云:「賜名大國虢與秦。」其卒曰:「慎勿近前丞相嗔。」虢國秦國何預國忠事,而近前即嗔耶?東坡言老杜似司馬遷,蓋深知之。
摘自宋許□(「凱」右邊換「頁」)《彥周詩話》〕
予讀杜詩云:「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功業頻看鏡,行藏獨倚樓」,歎其含蓄如此;及云:「虎氣必騰上,龍身寧久藏」「蛟龍得雲雨,雕鶚在秋天」,則又駭其奮迅也。「草深迷市井,地僻【女賴】衣裳」「經心石鏡月,到面雪山風」,愛其清曠如此;及云:「退朝花底散,規院都邊迷」「君隨丞相後,我住日華東」,則又怪其華艷也。「久客得無淚,故妻難及晨」「曩空苦羞澀,留得一錢看」,嗟其窮愁如此;及云:「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笑時花近靨,舞罷錦纏頭」,則又疑其侈麗也。至讀「識歸龍鳳質,威定虎狼都」「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則又見其發揚而蹈厲矣。「五聖聯龍袞,千官列雁行」「聖圖天廣大,宗祀日光輝」,則又得其雄深而雅健矣。「許身一何愚,自比稷與契」「雖乏諫爭姿,恐君有遺失」,則又知其許國而愛君也。「對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諧」「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則知其傷時而憂民也。「未聞夏周衰,中自誅褒妲」「堂堂太宗業,樹立甚宏達」,斯則隱惡揚善而春秋之義耳。「巡非瑤水遠,跡是雕牆後」「天下守太白,佇立更搔首」,斯則憂深思遠而詩人之旨耳。至於「上有蔚藍天,垂光抱瓊台」「風帆倚翠蓋,暮把東皇衣」,乃神仙之致耶0惟有摩尼珠,可照濁水源」「欲聞第一義,回向心地初」,乃佛乘之義耶!嗚呼!有能窺其一二,便可名家,況深造而具體者乎!此予所以稚齒服膺,華頂未至也。
陳無已先生語余曰:「今人愛杜甫詩,一句之內,至竊取數字以仿象之,非善學者。學詩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余曰:「如何等是?」曰:「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敘述功德,反覆外意,事核而理長;閬中歌,辭致峭麗,語脈新奇,句清而體好,茲非立格之妙乎?江漢詩,言乾坤之大,腐儒無所寄其聲;縛雞行,言雞蟲得失,不如兩忘而寓於道,茲非命意之深乎?贈蔡希魯詩云:「身輕一鳥過」,力在一「過」字;徐步詩云:「蕊粉上蜂須」,功在一「上」字,茲非用之精乎?學者,體其格,高其意,煉其字,則自然有合矣,何必規規然仿象之乎?」
〔以上摘自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
老杜寄身於兵戈騷屑之中,感時對物,則悲傷系之,如「感時花濺淚」是也,故作詩多用一「自」字。田父泥飲詩云:「步屣隨春風,村村自花柳」,遣懷詩云:「愁雲看霜露,寒城菊自花」,憶弟詩云:「故園花自發,春日鳥還飛」,日暮詩云:「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國」,騰王亭子詩云:「古牆猶竹色,虛閣自松聲」,言人情對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無情之物也。
近時論詩者,皆謂偶對不切則失之【上分下鹿】,太切則失之俗,如江西詩社所作,慮失之俗也,則往往不甚對,是亦一偏之見爾。老杜江陵詩云:「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秦州詩云:「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叢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豎子至云:「【木且】梨且綴碧,梅杏半傳黃」,如此之類,可謂對偶太切矣,又何俗乎?如「雞蕊紅相對,他時錦不如。磨滅余篇翰,平生一釣舟」之類,雖對不求太切,而未嘗失格律也。學詩者當審此。
陳去非嘗為余言:唐人皆苦思作詩,所謂「吟安一個字,然斷數莖須」「句句夜深得,心從天外歸」「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蟾蜍影裡清吟苦,舴艋舟中白髮生」之類是也,故造語皆工,得句皆奇。但韻格不,故不能參少陵逸步。後之學詩者,倘或能取唐人語,而掇入少陵繩墨步驟中,此連胸之術也。
詩人讚美同志詩篇之善,多比珠璣碧玉錦繡花草之類。至杜子美則肯作此陳腐語邪?寄岑參詩云:「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夜聽許十一誦詩云:「精微穿溟幸,飛動摧霹靂」,贈廬琚詩曰:「藻翰惟牽率,湖山合動冶,贈鄭諫議詩云:「豪毛無遺憾,波瀾獨老成」,贈高適詩云:「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李白詩云:「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皆驚人語也。視餘子,其神芝之與腐菌哉?
杜子美云:「為人性僻求眈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則是凡子美胸中流出者,無非驚人之語矣。讀其集者,當知此言不妄。
〔以上摘自宋葛立力《韻語陽秋》〕
【《舊唐書》文苑本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閒,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註:應為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註:應為右衛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徵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註: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於彭原(注
:應為鳳翔),拜右拾遺(註:應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於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
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輔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註: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薪采〔木呂〕,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註: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註:武凡兩鎮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州刺史遷東川節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註:此在嚴再鎮後,非上
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甚攏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1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於成都浣花裡,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
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東行,以公詩證之,當在嚴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鎮成都,英□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游東蜀,依高適(註: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楊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註:去蜀後居夔且二
年,史漏),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註: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註:自衡往郴,舟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註:阻水不在岳廟),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
二年(註:當作大歷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註:此說出於唐小說家,不可信,當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註:元氏撰墓系,無自耒陽之文),歸葬於偃師西北
首陽山之前。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有飯顆山頭之嘲誚(註:唐《本事詩》云:太白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此詩太白集不載,不可信)。
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劣,自後屬文者,以稹論為是。
【《新唐詩》本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楚、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註:公獻賦在天寶十載)。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
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刷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
途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先鳴諸子,至沉鬱頓挫,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1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註:三川縣屬〔鹿〕州)。肅宗立,自〔鹿〕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載,亡走鳳翔,上謁,拜左拾遺。與房〔王官〕為布衣交。〔王官〕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
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雜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王官〕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禮。時論許〔王官〕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於色。然性失於簡,酷嗜
鼓琴。廷蘭托〔王官〕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王官〕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歎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鹿〕,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親。從還京師,(註:孺弱餓死,乃天寶十四載自京赴奉先時事。若往〔鹿〕迎家,則在至德二載)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註:更以東都殘毀,故鄉不可歸),輒
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註:此二句當在「往依焉」之下)。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
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1武亦暴猛,外若不以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註:此說出《雲溪友義》,不可信。以
公詩考之,嚴武來鎮蜀,章彝已入覲)。武卒,崔〔日干〕等亂,甫往來梓、夔之間(註:游梓乃寶應、廣德間事,至是惟寓夔耳)。大歷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
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註:此段之謬,與舊史同),年五十九。
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澆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全〕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為,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
之。他人不足,甫乃厭餘。殘膏勝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已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於文章慎許可,至於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雲。
【元稹撰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江陵士曹時作)】
敘曰:余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總萃焉。始堯舜時,君臣以賡歌相和,是後詩人繼作,歷夏、殷、周千餘年,仲尼緝合選練,取其干預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餘無聞焉。騷人作而怨憤之態繁,然猶去風雅日近,尚相比擬。秦、漢已還,
采詩之官既廢,天下妖謠民謳、歌頌諷賦、曲度嬉戲之詞亦隨時間作。至漢武帝賦《柏梁》詩,而七言之體興。蘇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為五言。雖句讀文律各異,雅鄭之音亦雜,而詞意簡遠,指事言情,自非有為而為,則文不妄作。建安之後
,天下文士遭罹兵戰。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其遒壯抑揚,冤哀悲離之作,尤極於古。晉世風概稍存。宋、齊之間,教失根本,士子以簡慢歙習舒徐相尚,文章以風容色澤放曠精清為高。蓋吟寫性靈,流連光景之文也。意義格力固
無取焉。陵遲至於梁、陳,淫艷刻飾,佻巧小碎之詞劇,又宋、齊之所不取也。
唐興,官舉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後,文變之體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效齊、梁則不逮於魏、晉,工樂府則力屈於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閒暇則纖濃莫
備。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
子美者。
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
翰,況堂奧乎!
予嘗欲條析其文,體別相附,與來者為之準,特病懶未就耳。適遇子美之孫嗣業啟子美之柩,襄〔付〕事於偃師。途次於荊,雅知余愛言其大父之為文,拜余為志。辭不能絕,余因系其官閥而銘其卒葬雲。
系曰:昔當陽成侯姓杜氏,下十世而生依藝,令於鞏。依藝生審言,審言善詩,官至膳部員外郎。審言生閒,閒生甫;閒為奉天令。甫字子美,天寶中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命宰相試文,文善,授右衛率府胄曹屬。京師亂,步謁行在,拜左
拾遺。歲餘,以直言失官,出為華州司功,尋遷京兆功曹。劍南節度嚴武狀為工部員外郎,參謀軍事。旋又棄去,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岳陽,享年五十九。夫人弘農楊氏女,父曰司農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終。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
歿,命其子嗣業。嗣業貧無以給喪,收拾乞丐,焦勞晝夜,去子美歿後餘四十年,然後卒先人之志,亦足為難矣。
銘曰:維元和之癸巳粵某月某日之佳辰,合窆我杜子美於首陽之山前。嗚呼!千載而下,曰此文先生之古墳。
【浦起龍撰讀杜提綱】
杜集不應稱草堂。草堂特流寓之一,該不得此老一生。
讀杜逐字句尋思了,須通首一氣讀。若一題幾首,再連章一片讀。還要判成片工夫,全部一齊讀。全部詩竟是一索子貫。
讀杜須耐拙句、率句、狠句、質實句、生硬句、粗糙句。
天寶間詩,大抵喜功名、憤遇蹇、憂亂萌三項居多。
玄、肅之際多微辭。讀者要屏去逆料意見、腹誹意見、追咎意見。老杜愛君,事前則出以憂危,遇事則出以規諷,事後則出以哀傷。這裡磋一針,厚薄天淵。
客秦州,作客之始。當日背鄉西去,為東都被兵,家毀人散之故。河北一日未蕩,東都一日不寧。曉此,後半部詩了了。本傳舊譜並說是關輔饑,沒交涉。
蜀中詩只「劍外官人冷」一句蓋卻。設不遇嚴武,蚤已東下。夔州詩口口只想出峽,荊州、湖南詩口口只想北還。
說杜者雲每飯不忘君,固是。然只恁地說,篇法都壞。試思一首詩本是貼身話,無端在中腰夾插國事,或結尾拖帶朝局,沒頭沒腦,成甚結構?杜老即不然。譬如《恨別》詩,「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是望其掃除禍本,為還鄉
作計。《出峽》詩,「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五雲高太甲,六月曠摶扶」,是言國亂尚武,恥與甲卒同列,因而且向東南。以此推之,慨世還是慨身。太史公《屈平傳》謂其「系心君國,不忘欲反,冀君一寤,俗之一改也。然終無可奈何
,故不可以反」數語,正蹋著杜氏鼻孔。益信從前客秦州之始為寇亂,不為關輔饑,原委為然。
代宗朝詩,有與國史不似者。史不言河北多事,子美日日憂之;史不言朝廷輕儒,詩中每每見之。可見史家只載得一時事跡,詩家直顯出一時氣運。詩之妙,正在史筆不到處。若拈了死句,苦求證佐,再無不錯。
杜詩合把做古書讀。小年子弟揀取百篇,令熟復,性情自然誠愨,氣志自然敦厚,胸襟自然闊綽,精神自然鼓舞。讀杜詩不顓是學作詩。
唐朝 詩人 杜甫的簡介 補充[1]
杜甫(712—770),祖籍襄陽,出生於鞏縣(在今河南省),唐朝偉大詩人。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與「詩仙」李白並稱「大李杜」。
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台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歎和憤懣。
儘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卻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歎》、《夏夜歎》,憂時傷亂,詠歎國難民苦。
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
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1],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後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雖然杜甫在當朝不為世人所知,但經過後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終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安祿山與史思明)爆發後,他流亡顛沛,竟被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759),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kui)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經歷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過程。因此,與詩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對國家的憂慮及對老百姓的困難生活的同情。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工部。
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裡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後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曾祖父杜依藝曾任鞏令一職。祖父是初唐詩人杜審言官至膳部員外郎且有自己的自傳。父親杜閒有奉天令一職。青年時期,杜甫曾遊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並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舖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生平】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 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只做過一些左拾遺等小官,雖然被後世稱為「詩聖」,詩歌被稱為「詩史」,可在唐朝當時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有一首《戲為六絕句(其二)》就是寫「初唐四傑」的:「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詩人的自比,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年(時二十歲)開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之後杜甫再漫遊齊趙。之後在洛陽遇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聖」的最後一次相見。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當朝宰相李林甫為了達到權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說無人中舉。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的職位。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杜甫借此機會寫成了三篇《大禮賦》,玄宗使待制集賢院,但並未得重用。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書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書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漂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武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死因】
多少年來,杜甫給後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文學、史學界針對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種死因,而且各執一詞,發人深思。
一、病死說
翻閱莫礪鋒、童強著《杜甫傳》,關於杜甫的死,書中是這樣寫的:「冬天到了,詩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陽的舟中。……一顆巨星就在這無限的孤獨、寂寞中隕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頁)。
二、溺死
此說最早出自於假冒唐朝李觀的名義寫的《杜拾遺補遺》。這種說 法自提出後,後來歷朝歷代的學者對此說進行批駁,並明確指出此段文字中的「硬傷」,唐玄宗死於寶應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怎麼能又在770年賜死子美杜甫呢?
三、自沉於水而死
此說源於偽托唐朝韓愈名義撰的《題杜子美墳》提出「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的說法。三人懷沙自沉,這顯然是一種沒有絲毫根據的想像。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說的是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郭沫若的這種說法同樣具有猜測性,幾乎沒有文獻作為依據純屬於個人的文學創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此說較為可信。杜甫的死和飢餓有著斬不斷的聯繫,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許久未進食,腸胃難以承受,最終因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家人】
[妻子]
杜甫於30歲時,暫時中斷了在齊魯燕趙間的漫遊,回到洛陽,在偃師縣西北的首陽山下築就陸渾山莊,然後迎娶了弘農縣(天寶元年改靈寶縣)司農少卿楊怡之女為妻。司農少卿為主管農業和財政的副部長,與世代為官的杜甫家可謂門當戶對。妻子小他十多歲,想來是一位知書達理、聰慧賢淑的女子。遺憾的是杜甫並沒有用他的大手筆為愛妻立傳,甚至我們連楊氏夫人的名字也無從知曉,但杜詩中卻多處提及她,雖然片言隻語,一鱗半爪,但從那飽蘸深情的筆墨中,我們對詩聖背後那個含辛茹苦相濡以沫的偉大女性,還是不由得肅然起敬。
[子女]
育有兩子宗文、宗武,另有一女鳳兒。
【個人影響】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漢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 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舖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他出生在鞏縣(今河南鞏義市)的一個「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著名詩人,父閒曾為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納租稅,不服兵役等特權。但他一生經歷坎坷。
他七歲開始吟詩,「讀書破萬卷」、「群書萬卷常暗誦」為他的創作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他二十歲起,開始了先南遊吳越,後游齊趙。十年壯游期間,他飽覽了祖國的名山大川,不僅充實了他的生活,也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詩歌也帶有相當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唐玄宗天寶五年(公元746),三十五歲的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於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屈辱生活。這也使他看到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和統治階級的罪惡,從而寫出了《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等現實主義傑作。
直到天寶十四年(公元755),才得到「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陝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富縣羌村(陝西境內),隻身投奔在靈武(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後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 鳳翔(陝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他屢遭貶斥,更深入地瞭解了百姓的疾苦。耳聞目睹的社會現實,為他創作《春望》、《哀江頭》、《北征》和「三吏」、「 三別」 等提供了素材,並使他的詩達到了現實主義高峰。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公元759年,他拋官棄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 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開奉節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隻小船中。在他最後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間,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 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一千多首詩。
【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他有「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願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190。
杜甫雖然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唐朝 詩人 杜甫的介紹 補充[2]
《杜工部詩話遜
詩人以一字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殆不可以跡捕。如「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遠近數千里,上下數百年,只在「有」與「自」兩字間,而吞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於言外。籐王亭子「粉牆猶竹色,虛閣自松聲」,若不用「猶」與「自」兩字,則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籐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獨雍容閒肆,出於自然,略不見其用力處。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狹隘,盡成死法,不知意與境會,言中其節,凡字皆可用也。
詩語固忌用巧太過,然緣情體物,自有天然工妙,雖巧而不見刻削之痕。老杜「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此十字殆無一字虛設,雨細著水面為漚,魚常上浮而念,若大雨則伏而不出矣;燕體輕弱,風猛則不能勝,唯微風乃受以為勢,故又有「輕燕受風斜」之語。至「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深深」字若無「穿」字,「款款」字若無「點」字,皆無以見其精微,如此,則讀之渾然,全似未嘗用力,此所以不礙其氣格超勝,使晚唐諸子為之,便當如「魚躍練波拋玉尺,鶯穿細柳織金梭」體矣。七言難於氣象雄偉,句中有力而紆餘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與「五更鼓角悲聲壯,三峽星河影動冶等句之後,嘗恨無復繼者。
禪宗論雲間有三種語:其一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機,不主故常;其二為截斷眾流句,謂超出言外,非情識所到;其三為涵蓋乾坤句,謂泯然皆契,無間可伺;其深淺以是為序。余嘗戲謂學子,言老杜有此三種語,但先後不同:「波浪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為涵蓋乾坤句,以「落花游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為隨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門回,五月江深草閣寒」為截斷眾流句。若有解者,當與渠同參。
〔摘自宋葉少蘊《石林詩話》〕
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他皆類此,不可遍舉。
〔摘自宋司馬溫公《續詩話》〕
孟嘉帽落,前世以為勝絕,杜子美九日詩云:「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傍人為正冠」,其文雅曠達,不減昔人。謂詩非力學可致,正須胸中度世爾。
摘自宋陳師道《後山詩話》〕
余頃年游蔣山,夜上寶公塔,時天已昏黑,而月猶未出,前臨大江,下視佛屋崢嶸,時聞風鈴鏗然有聲,忽記少陵詩「夜深殿突兀,風動金琅鐺。」恍然如己語也。又嘗獨行山谷間,古木夾道交陰,惟聞子規相應木間,乃知「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之為佳句也。又暑中瀕溪與客納涼,時夕陽在山,蟬聲滿樹,觀二人洗馬於溪中,曰此少陵所謂「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者也。此詩平日誦之,不見其工;惟當所見處,乃始知其妙。作詩正要寫所見耳,不必過為奇險也。
凡詩人作語,要令事在語中而人不知。余讀太史公天官書「天一槍培〔註:改為木字旁〕矛盾動搖角大兵起〔註:不知在哪斷句,存疑〕」,杜少陵詩云:「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遙」蓋暗用遷語,而語中乃有用兵之意,詩至於此,可以為工也。
〔以上摘自宋周紫芝《竹坡詩話》〕
古之作者,初無意於造語,所謂因事以陳詞。如杜子美北征一篇,直紀行役爾,忽云「或紅如丹砂,或黑如沾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此類是也。文章只如人作家書乃是。
〔以上摘自宋強幼安《唐子西文錄》〕
老杜不可議論,亦不必稱讚,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記也。如唐太宗,相者如是之云:「龍鳳之姿,天日之表。」而老杜詩云:「真氣驚戶牖」,可謂簡而荊又經昭陵詩曰:「文物多師古,朝廷半老儒。直辭寧戮辱,賢路不崎嶇。」太宗
智勇英特,武定天下,而能如此,最盛德也。
老杜衡州詩云:「悠悠委薄俗,鬱鬱回剛腸。」此語甚悲。昔蒯通讀樂毅傳而涕泣,後人亦當味此而泣者也。
齊梁間樂府詞云:「護昔加窮褲,防閒托守宮。今日牛羊上邱隴,當時近前面發紅。」老杜作麗人行云:「賜名大國虢與秦。」其卒曰:「慎勿近前丞相嗔。」虢國秦國何預國忠事,而近前即嗔耶?東坡言老杜似司馬遷,蓋深知之。
摘自宋許□(「凱」右邊換「頁」)《彥周詩話》〕
予讀杜詩云:「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功業頻看鏡,行藏獨倚樓」,歎其含蓄如此;及云:「虎氣必騰上,龍身寧久藏」「蛟龍得雲雨,雕鶚在秋天」,則又駭其奮迅也。「草深迷市井,地僻【女賴】衣裳」「經心石鏡月,到面雪山風」,愛其清曠如此;及云:「退朝花底散,規院都邊迷」「君隨丞相後,我住日華東」,則又怪其華艷也。「久客得無淚,故妻難及晨」「曩空苦羞澀,留得一錢看」,嗟其窮愁如此;及云:「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笑時花近靨,舞罷錦纏頭」,則又疑其侈麗也。至讀「識歸龍鳳質,威定虎狼都」「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則又見其發揚而蹈厲矣。「五聖聯龍袞,千官列雁行」「聖圖天廣大,宗祀日光輝」,則又得其雄深而雅健矣。「許身一何愚,自比稷與契」「雖乏諫爭姿,恐君有遺失」,則又知其許國而愛君也。「對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諧」「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則知其傷時而憂民也。「未聞夏周衰,中自誅褒妲」「堂堂太宗業,樹立甚宏達」,斯則隱惡揚善而春秋之義耳。「巡非瑤水遠,跡是雕牆後」「天下守太白,佇立更搔首」,斯則憂深思遠而詩人之旨耳。至於「上有蔚藍天,垂光抱瓊台」「風帆倚翠蓋,暮把東皇衣」,乃神仙之致耶0惟有摩尼珠,可照濁水源」「欲聞第一義,回向心地初」,乃佛乘之義耶!嗚呼!有能窺其一二,便可名家,況深造而具體者乎!此予所以稚齒服膺,華頂未至也。
陳無已先生語余曰:「今人愛杜甫詩,一句之內,至竊取數字以仿象之,非善學者。學詩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余曰:「如何等是?」曰:「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敘述功德,反覆外意,事核而理長;閬中歌,辭致峭麗,語脈新奇,句清而體好,茲非立格之妙乎?江漢詩,言乾坤之大,腐儒無所寄其聲;縛雞行,言雞蟲得失,不如兩忘而寓於道,茲非命意之深乎?贈蔡希魯詩云:「身輕一鳥過」,力在一「過」字;徐步詩云:「蕊粉上蜂須」,功在一「上」字,茲非用之精乎?學者,體其格,高其意,煉其字,則自然有合矣,何必規規然仿象之乎?」
〔以上摘自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
老杜寄身於兵戈騷屑之中,感時對物,則悲傷系之,如「感時花濺淚」是也,故作詩多用一「自」字。田父泥飲詩云:「步屣隨春風,村村自花柳」,遣懷詩云:「愁雲看霜露,寒城菊自花」,憶弟詩云:「故園花自發,春日鳥還飛」,日暮詩云:「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國」,騰王亭子詩云:「古牆猶竹色,虛閣自松聲」,言人情對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無情之物也。
近時論詩者,皆謂偶對不切則失之【上分下鹿】,太切則失之俗,如江西詩社所作,慮失之俗也,則往往不甚對,是亦一偏之見爾。老杜江陵詩云:「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秦州詩云:「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叢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豎子至云:「【木且】梨且綴碧,梅杏半傳黃」,如此之類,可謂對偶太切矣,又何俗乎?如「雞蕊紅相對,他時錦不如。磨滅余篇翰,平生一釣舟」之類,雖對不求太切,而未嘗失格律也。學詩者當審此。
陳去非嘗為余言:唐人皆苦思作詩,所謂「吟安一個字,然斷數莖須」「句句夜深得,心從天外歸」「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蟾蜍影裡清吟苦,舴艋舟中白髮生」之類是也,故造語皆工,得句皆奇。但韻格不,故不能參少陵逸步。後之學詩者,倘或能取唐人語,而掇入少陵繩墨步驟中,此連胸之術也。
詩人讚美同志詩篇之善,多比珠璣碧玉錦繡花草之類。至杜子美則肯作此陳腐語邪?寄岑參詩云:「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夜聽許十一誦詩云:「精微穿溟幸,飛動摧霹靂」,贈廬琚詩曰:「藻翰惟牽率,湖山合動冶,贈鄭諫議詩云:「豪毛無遺憾,波瀾獨老成」,贈高適詩云:「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李白詩云:「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皆驚人語也。視餘子,其神芝之與腐菌哉?
杜子美云:「為人性僻求眈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則是凡子美胸中流出者,無非驚人之語矣。讀其集者,當知此言不妄。
〔以上摘自宋葛立力《韻語陽秋》〕
【《舊唐書》文苑本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閒,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註:應為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註:應為右衛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徵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註: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於彭原(注
:應為鳳翔),拜右拾遺(註:應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於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
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輔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註: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薪采〔木呂〕,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註: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註:武凡兩鎮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州刺史遷東川節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註:此在嚴再鎮後,非上
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甚攏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1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於成都浣花裡,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
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東行,以公詩證之,當在嚴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鎮成都,英□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游東蜀,依高適(註: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楊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註:去蜀後居夔且二
年,史漏),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註: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註:自衡往郴,舟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註:阻水不在岳廟),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
二年(註:當作大歷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註:此說出於唐小說家,不可信,當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註:元氏撰墓系,無自耒陽之文),歸葬於偃師西北
首陽山之前。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有飯顆山頭之嘲誚(註:唐《本事詩》云:太白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此詩太白集不載,不可信)。
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劣,自後屬文者,以稹論為是。
【《新唐詩》本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楚、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註:公獻賦在天寶十載)。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
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刷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
途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先鳴諸子,至沉鬱頓挫,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1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註:三川縣屬〔鹿〕州)。肅宗立,自〔鹿〕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載,亡走鳳翔,上謁,拜左拾遺。與房〔王官〕為布衣交。〔王官〕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
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雜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王官〕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禮。時論許〔王官〕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於色。然性失於簡,酷嗜
鼓琴。廷蘭托〔王官〕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王官〕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歎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鹿〕,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親。從還京師,(註:孺弱餓死,乃天寶十四載自京赴奉先時事。若往〔鹿〕迎家,則在至德二載)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註:更以東都殘毀,故鄉不可歸),輒
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註:此二句當在「往依焉」之下)。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
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1武亦暴猛,外若不以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註:此說出《雲溪友義》,不可信。以
公詩考之,嚴武來鎮蜀,章彝已入覲)。武卒,崔〔日干〕等亂,甫往來梓、夔之間(註:游梓乃寶應、廣德間事,至是惟寓夔耳)。大歷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
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註:此段之謬,與舊史同),年五十九。
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澆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全〕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為,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
之。他人不足,甫乃厭餘。殘膏勝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已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於文章慎許可,至於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雲。
【元稹撰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江陵士曹時作)】
敘曰:余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總萃焉。始堯舜時,君臣以賡歌相和,是後詩人繼作,歷夏、殷、周千餘年,仲尼緝合選練,取其干預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餘無聞焉。騷人作而怨憤之態繁,然猶去風雅日近,尚相比擬。秦、漢已還,
采詩之官既廢,天下妖謠民謳、歌頌諷賦、曲度嬉戲之詞亦隨時間作。至漢武帝賦《柏梁》詩,而七言之體興。蘇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為五言。雖句讀文律各異,雅鄭之音亦雜,而詞意簡遠,指事言情,自非有為而為,則文不妄作。建安之後
,天下文士遭罹兵戰。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其遒壯抑揚,冤哀悲離之作,尤極於古。晉世風概稍存。宋、齊之間,教失根本,士子以簡慢歙習舒徐相尚,文章以風容色澤放曠精清為高。蓋吟寫性靈,流連光景之文也。意義格力固
無取焉。陵遲至於梁、陳,淫艷刻飾,佻巧小碎之詞劇,又宋、齊之所不取也。
唐興,官舉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後,文變之體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效齊、梁則不逮於魏、晉,工樂府則力屈於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閒暇則纖濃莫
備。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
子美者。
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
翰,況堂奧乎!
予嘗欲條析其文,體別相附,與來者為之準,特病懶未就耳。適遇子美之孫嗣業啟子美之柩,襄〔付〕事於偃師。途次於荊,雅知余愛言其大父之為文,拜余為志。辭不能絕,余因系其官閥而銘其卒葬雲。
系曰:昔當陽成侯姓杜氏,下十世而生依藝,令於鞏。依藝生審言,審言善詩,官至膳部員外郎。審言生閒,閒生甫;閒為奉天令。甫字子美,天寶中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命宰相試文,文善,授右衛率府胄曹屬。京師亂,步謁行在,拜左
拾遺。歲餘,以直言失官,出為華州司功,尋遷京兆功曹。劍南節度嚴武狀為工部員外郎,參謀軍事。旋又棄去,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岳陽,享年五十九。夫人弘農楊氏女,父曰司農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終。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
歿,命其子嗣業。嗣業貧無以給喪,收拾乞丐,焦勞晝夜,去子美歿後餘四十年,然後卒先人之志,亦足為難矣。
銘曰:維元和之癸巳粵某月某日之佳辰,合窆我杜子美於首陽之山前。嗚呼!千載而下,曰此文先生之古墳。
【浦起龍撰讀杜提綱】
杜集不應稱草堂。草堂特流寓之一,該不得此老一生。
讀杜逐字句尋思了,須通首一氣讀。若一題幾首,再連章一片讀。還要判成片工夫,全部一齊讀。全部詩竟是一索子貫。
讀杜須耐拙句、率句、狠句、質實句、生硬句、粗糙句。
天寶間詩,大抵喜功名、憤遇蹇、憂亂萌三項居多。
玄、肅之際多微辭。讀者要屏去逆料意見、腹誹意見、追咎意見。老杜愛君,事前則出以憂危,遇事則出以規諷,事後則出以哀傷。這裡磋一針,厚薄天淵。
客秦州,作客之始。當日背鄉西去,為東都被兵,家毀人散之故。河北一日未蕩,東都一日不寧。曉此,後半部詩了了。本傳舊譜並說是關輔饑,沒交涉。
蜀中詩只「劍外官人冷」一句蓋卻。設不遇嚴武,蚤已東下。夔州詩口口只想出峽,荊州、湖南詩口口只想北還。
說杜者雲每飯不忘君,固是。然只恁地說,篇法都壞。試思一首詩本是貼身話,無端在中腰夾插國事,或結尾拖帶朝局,沒頭沒腦,成甚結構?杜老即不然。譬如《恨別》詩,「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是望其掃除禍本,為還鄉
作計。《出峽》詩,「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五雲高太甲,六月曠摶扶」,是言國亂尚武,恥與甲卒同列,因而且向東南。以此推之,慨世還是慨身。太史公《屈平傳》謂其「系心君國,不忘欲反,冀君一寤,俗之一改也。然終無可奈何
,故不可以反」數語,正蹋著杜氏鼻孔。益信從前客秦州之始為寇亂,不為關輔饑,原委為然。
代宗朝詩,有與國史不似者。史不言河北多事,子美日日憂之;史不言朝廷輕儒,詩中每每見之。可見史家只載得一時事跡,詩家直顯出一時氣運。詩之妙,正在史筆不到處。若拈了死句,苦求證佐,再無不錯。
杜詩合把做古書讀。小年子弟揀取百篇,令熟復,性情自然誠愨,氣志自然敦厚,胸襟自然闊綽,精神自然鼓舞。讀杜詩不顓是學作詩。
問唐朝 詩人 杜甫的代表作 有哪些?
答唐朝 詩人 杜甫的代表作 包括:
《題衡山縣文宣王廟新學堂,呈陸宰》《橫吹曲辭·前出塞九首》《別蘇徯(赴湖南幕)》《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白鳧行》《解憂》《日暮》《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十七夜對月》。
問杜甫是哪個朝代的人?
答杜甫 是 唐朝 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