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畫松》景雲

古詩詞查詢

請輸入詩辭關鍵詞:

查詢範圍:    

《畫松》原文

畫松

【原文】

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

曾在天台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

畫松註釋

畫松》註釋

【註釋】:

 好的藝術品往往具有一種褫魂奪魄的感召力,使觀者或讀者神遊其境,感到逼真。創作與鑒賞同是形象思維,而前者是由真到「畫」,後者則由「畫」見真。這位盛唐詩僧景雲(他兼擅草書)的《畫松》詩,就維妙維肖地抒發了藝術欣賞中的詩意感受。

一件優秀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很新鮮、強烈,令人經久難忘。詩的首句似乎就是寫這種第一印象。「畫松一似真松樹」。面對「畫松」,觀者立刻為之打動,由「畫」見「真」了,這該是何等樣的妙品啊,「一似」二字表達出一種驚奇感,一種會心的喜悅,一種似曾相識的發現。

於是,觀畫者進入欣賞的第二步,開始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去聯想,去玩味,去把握那畫境。他陷入凝想沉思之中:「且待尋思記得無?」欣賞活動需要全神貫注,要入乎其內才能體味出來。「且待尋思」,說明欣賞活動也有一個漸進過程,一定要反覆涵泳,方能猝然相逢。

當畫境從他的生活體驗中得到一種印證,當觀者把握住畫的精神與意蘊時,他得到欣賞的最大樂趣:

「曾在天台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

這幾乎又是一聲驚呼。說畫松似真松,乃至說它就是畫的某處某棵松樹,似乎很實在。然而未有過「天台訪石橋」經歷的讀者,畢竟不知某松到底是什麼樣子,似乎又很虛。然而細加玩味,此松之精神俱在。

這是從天台石橋的特定環境暗示出來的。「天台」是東南名山,綺秀而奇險,「石橋」是登攀必經之路。「石橋南畔第三株」的青松,其蒼勁遒媚之姿,便在不言之中。由此又間接傳達出畫松的風格。這就是所謂虛處傳神了。

詩言畫松之逼真,具體到石橋南畔「第三株」,又似乎過於指實。其實,「天台」、「石橋」在唐詩中幾乎作為奇境勝地的同義語被廣泛運用,此詩對此未必是實寫。或者應該更為確切地說,是實事虛用而已。

作為題畫,此詩的顯著特點在於不作實在的形狀描摹,如「森森直干百餘尋,高入青冥不附林」、「龍甲虯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蔭南山」(王安石詠松詩句)一類,而純從觀者的心理感受、生活體驗寫來,從虛處傳畫松之神。既寫出欣賞活動中的詩意感受,又表現出畫家的藝術造詣,它在同類詩中是獨樹一幟的。

(周嘯天)

畫松》相關問答

唐朝 古詩 畫松 的作者是誰?

唐朝 古詩 畫松 的作者是 景雲

古詩 畫松 全詩共多少字?

古詩 畫松 全詩共28字。

畫松一似真松樹下一句是什麼?

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

詩句 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 出自哪首詩?

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 出自 唐朝 的詩 《畫松》。

《畫松》相關
關於《畫松》
詩詞大全
經典詩集
詩集大全
各個朝代的詩
課本古詩詩辭
黃歷查詢
日曆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