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力盡,箭還墜,
依前六道無迴避。升沉不離法身中,
自是頑癡無智慧。
別離偏比相逢易,眾裡休迴避。
喚坐回身,料是秋波,難制盈盈淚。
酒闌空有相憐意,欲住愁無計。
漏鼓三通,月底燈前,沒個商量地。
崑崙高哉二千五百餘里,日月相隱避。
黃河發源下有渥窪水,大宛群馬飲其澨。
天馬下與群馬戲,產駒一日可千里。
滴汗化作燕支水,國人縛稿為人置水際。
久與馬習不經意,一朝卻被人馽擊。
張騫使還報天子,天子不惜金珠與重幣,
期以此馬可立致。大宛使人欺漢使,
致煩浞野樓蘭七百騎,攻虜其王馬始至。
此馬初入天廄時,一十二閒無敢嘶。
萬乘臨觀動一笑,盛氣從此無四夷。
君王神武不世出,天產神物相追隨。
高皇手提三尺劍,蹙秦誅項一指麾。
天下馬上得,不聞取馬外國為。
龍如可豢龍亦物,馬果龍種豈受羈。
徒令物故過半不補失,輪台一詔悔已遲。
此詩欲學旅獒可,光武一牛亦足噓漢火。
高拋不至天,低擲不到地,
南北東西無處避。帶累雪峰老人,
喚作南山鱉鼻。
指天指地,無處迴避。
瞿雲瞿曇,討甚巴鼻。
十一十二,無處迴避。
十四十五,充塞寰宇。
者邊那邊,或去或祝
一箭上紅心,黃金如糞土。
來如負弩先,去為乘驄避。
江左一片石,留伴幽人醉。
愁極強登臨,畢竟愁難避。千里江山黯淡中,總是悲秋意。誰插菊花枝,誰帶茱萸佩。獨倚闌干醉不成,日暮西風起。
煌煌我宋開鰲極,坐攬輿圖朝列避。
玉帛爭先萬國趨,吳越歸心天下一。
聖神論報天與同,富貴不獨昌其躬。
建隆以來二百載,是家與國方延洪。
三光五嶽誰言裂,秀氣依然貫吳越。
荀家苗裔何多龍,蕭氏衣冠知幾葉。
賢王忠孝橫古今,文采到公仍映人。
一段清冰出秋壑,笑言滿腹多精神。
胸中色絲經緯密,華袞政煩煩黼黻。
會看玄發映貂蟬。豈久銀章倆朱紱。
轉頭玉樹森琳琅,渥窪之種俱顒昂。
斑斑久矣伏藝苑,秋風忽起催騰驤。
黃金鑄印大如斗,世世纍纍還擊肘。
笑摩銅狄向他年,頗記淮山風月否。
漁家小兒女,
見郎嬌不避。
日暮並舟歸,
鸕茲方曬翅。
與麼寒,何處避。
冰稜上,深雪裡。
有來由,沒巴鼻。
丹霞燒木佛,院主眉須墮。
漢字避的含義
避
(形聲。從),辟聲。本義:躲開,迴避)
同本義 [dodge;avoid]
避,回也。--《說文》
避,去也。--《蒼頡篇》
無乃實有所避。--《國語·周語》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有書生避雨簷下。--清·周容《芋老人傳》
又如:避風雨;避秦(秦時苛政擾民,人民紛紛逃避而隱居);避言(言語謹慎,避免說錯話);避宅(到處躲藏,不住在家裡)
離去 [leave]
左右攘辟。--《禮記·曲禮》。註:「疏遠也。」
桓公避席再拜。--《呂氏春秋·直諫》。註:「下席也。」
又如:避地(離去,遷居他處以避禍。或指隱遁);避趨(離開
避 bi
1躲開;迴避:~開、~風。
2防止:~暑。
【避諱】
1封建時代為了維護等級制度的尊嚴,說話寫文章時遇到君主或尊親的名字都不直接說出或寫出,叫做避諱。如漢文帝叫劉恆,就改為。
2不願說出、聽到或看到某些不吉利、令人不快的言行:漁民~說。
3迴避。
【避雷器】限制電氣設備或線路上的過電壓的主要保護裝置。通常裝在被保護設備附近。主要類型有閥型避雷器、管型避雷器等。
【避實擊虛】見【避實就虛】。
【避實就虛】軍事上指避開對方的實力,攻擊其薄弱環節。又作避實擊虛。
【避孕】用藥物或用具阻止精子和卵子相結合,使不受孕。
【避重就輕】避開重要的而揀次要的來承擔。也指迴避實質性的問題,只談無關緊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