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頭歸烏喘搨翼,夕陽欄干手可炙。
長虹如篆報雨來,雲腳插下千里赤。
南山端正太古屏,飛簾掃雲為撥墨。
安得老筆描寫住,白頭許生死堪憶。
活水還須活火烹,唐人云:茶須緩火炙,活火煎。
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數荒村長短更。
先生惠然肯見客,旋買雞豚旋烹炙。
人間飲食未須嫌,歸去蓬壺卻無吃。
田頭有鹿跡,由尾著日炙。
暝靄黃昏,燈檠上、熒熒初炙。銀焰裊、孤光分夜,寸心凝碧。留照嬌顏歡笑偶,上元慶賞嬉游夕。笑聚螢、積雪與偷光,寒儒憶。蝶眷戀,成何得。花傳喜,知何日。聽鄰家昨夜,扣閽誰覓。焰短始知新月上,搖紅孤館因風急。恨那人、別後不成眠,時時剔。
先生惠然肯見客,旋買雞豚旋烹炙。
人間飲食未須嫌,歸去蓬壺卻無吃。
漢字炙的含義
炙
(會意。從肉從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烤。本義:燒烤,把去毛的獸肉串起來在火上薰烤)
同本義 [broil;roast]
炙,炮肉也。從肉,在火上。--《說文》。按,炮當作灼。
火傍作庶為炙字,凡傅於火曰燔,母之而加於火曰炙,裹而燒者曰炮。柔者炙之,乾者燔之。--《顏氏家訓》
毋嘬炙。--《禮記·曲禮》。疏:「火灼曰炙。」
以烹以炙。--《禮記·禮運》
置匕首魚炙之腹中。--《史記·刺客傳》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詩·小雅·瓠葉》
飲醇酒,炙肥牛。--《樂府詩集·西門行》
又如:炙煿(烤爆。比喻受折磨);炙肉(烤肉);炙羊(烤
炙zhi
⒈烤:~肥牛。~羊肉。
⒉烤的肉:膾(切細的肉)~人口(〈喻〉詩文等受人讚揚和傳誦)。
⒊受熏染:親~(〈喻〉直接得到某人的教誨或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