歎平生,謾日夜勞勞攘攘。想一世浮華能幾許,若雲間、電光翻掌。夢幻吞侵何日省,戀火院、纏綿業網。這人身一失,萬劫難逢,誰能回向。清爽。猛跳出迷津欲浪。彼岸風光真快樂,伴孤雲野鶴飄蕩。悟徹靈台無障礙,似月掛寥天朗朗。滿十方三界,瑩徹圓明,逍遙吟唱。
棘圍木柵試文章,先把公卿作冠攘。
往事如斯能不咎,未容盡付與斜陽。
仁聖天子神且武,內興文教外披攘。
以德化人漢文帝,側身修道周宣王。
迒蹊巢穴盡窒塞,禮樂刑政皆弛張。
何當提筆侍巡狩,前驅白旆吊河湟。
一舟失得關生死,中夜何人肆奪攘。
外此湖江多樂土,憶常通夕聽漁榔。
隋末唐初與漢亡。干戈此際最搶攘。一時人物盡鷹揚。褒鄂有靈毛髮動,曹劉無敵簡書光。爭教含泣到分香。
自從唐季墜皇綱,天下生靈被擾攘。
社稷安危懸卒伍,朝廷輕重系藩方。
深冬寒木固不脫,未旦小星猶有光。
五十三年更五姓,始知除掃待真王。
這身兒、從來業障。一生空自勞攘。生生死死皆如夢,更莫別生妄想。沒伎倆。只管去、天台雁蕩尋方廣。幾人不剩被妻子縈纏,生涯拘束,甘自歸黃壤。世間事,一斤兩個八兩。問誰能去俯仰。道義重了輕富貴,卻笑輸回來往。休勉強。老先生、從來恬淡無妝幌。一聲長嘯,把拄杖橫肩,草鞋貼腳,四海平如掌。
英姿直節想堂堂,不忍偷生向擾攘。
二帝蒙塵方幸虜,六臣奉璽更朝梁。
身輕欲抗豺狼怒,名在終同日月光。
曾與先君共褒錄,拊編交感淚浪浪。
天生神武奠中央,不爾群凶未易攘。
貞觀若無風凜凜,開元安有氣揚揚。
憑同始見山河壯,入夏方知日月長。
三百年間能渾一,事雖成往道彌光。
疇昔操戈列戰場,人間無處避披攘。
門橫官道長安堵,端為無心害虎狼。
九土將分裂,中原政擾攘。
孰為真漢相,卻憶假齊王。
晉室遷神鼎,梁園作戰常
可憐羈客夢,夜夜在家鄉。
出師自古尚張皇,何況長江恣擾攘。
聞道義旗離漕口,已驅北騎走池陽。
先將十萬來迎敵,最好諸軍自裹糧。
說與無知饒舌者,文魁元不是猖狂。
漢字攘的含義
攘
(形聲。從手,襄聲。本義:推讓,退讓)
同本義 [politely and modestly decline;make a concession;give in]
攘,推也。--《說文》。謂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
左右攘辟。--《禮記·曲禮上》
小子何敢攘焉。--《史記·太史公自序》
隨流而攘。--《漢書·司馬相如傳》。註:「卻退也。」
盛揖攘之容。--《漢書·禮樂志》
合於堯之克攘。--《漢書·藝文志》
排斥,努力消去 [reject]
攘,除也。--《廣韻》
攘夷狄。--《公羊傳·僖公四年》
反離謗而見攘。--《楚辭·七諫·沈江》
攘白翟之地。--《國語·
攘rǎng
⒈排斥,排除:~敵。~除。~棄。
⒉偷,竊取。
⒊侵奪:~奪。
⒋撩起,挽起:~袖。
⒌[攘攘]紛亂:熙熙~ ~。
────────────────—
攘rang 1.退讓;謙讓。後作"讓"。
────────────────—
攘rang 1.通"禳"。祈禳。 2.通"穰"。眾多,豐盛。參見"攘攘"。 3.通"躟"。疾行貌。
────────────────—
攘ning 1.見"搶攘"。
────────────────—
攘xiǎng 1.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