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碧鸛弟,盡用當搪殳。
摧顏伴第翁,意欲化白鳧。
娟娟熨帛手,見之感無襦。
坐念粟布謠,於乎予何誅。
取求不汝瑕,霸心生斷祛。
請觀澤中雁,一一稻粱圖。
彼侯人兮,何戈與殳。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維鵜在梁,不濡其咮[1]。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薈兮蔚兮,南山朝隮[2]。婉兮孌兮,季女斯饑。
讒佞當面唾,輕生不得殳。
去邪空有志,嫉惡奈無徒。
後世名垂遠,當時道亦孤。
荒齊獨懷感,殘日照庭蕪。
轉戰譙門日再晡,空拳由自冒戈殳。
身垂虎口方安坐,命棄鴻毛更疾呼。
柱下杲卿存斷節,褲間杵臼得遺孤。
可憐三尺英雄氣,不愧西山士大夫。
少日一編書,中年丈二殳。
乃知杜預智,誰謂狄山愚。
小試飛箝策,方為進築圖。
到頭麟閣上,終不著臞儒。
漢字殳的含義
殳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手持一種長柄勾頭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擊樂器,後成為兵器。本義:一種用竹或木製成的,起撞擊或前導作用的古代兵器)
同本義 [long pole]
殳,以杖殊人也。--《說文》。段註:「杖者,殳用積竹而無刃」。毛傳:「殳長丈二而無刃是也。殊,斷也。」
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周禮》
授旅賁殳。--《周禮·司戈盾》
執殳而立於道左。--《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詩·衛風·伯兮》
又如:殳仗(古代宮廷中的一種儀仗)
秦書八體之一 [Shu style]。如:殳書(古代刻於兵器
殳shū〈古〉一種有稜無刃的竹製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