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 李紳簡介
字公垂,潤州無錫人。為人短小精悍,於詩最有名,時號短李。元和初,擢進士第,補國子助教,不樂,輒去。李錡辟掌書記,紳抗命,不為草表,幾見害。穆宗召為右拾遺、翰林學士,與李德裕、元稹同時號三俊,歷中書舍人、御史中丞、戶部侍郎。敬宗立,李逢吉構之,貶端州司馬,徙江州長史,遷滁、壽二州剌史同,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太和中,擢浙東觀察使。開成初,遷河南尹、宣武節度使。武宗即位,召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進尚書右僕射,封趙郡公。居位四年,以檢校右僕射平章事節度淮南。卒,贈太尉,謚文肅。《追昔游詩》三卷,《雜詩》一卷。
唐代詩人 李紳介紹
李紳(772—846)生於唐大歷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裡抵陀裡(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15歲時讀書於惠山。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內有「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貞元二十年(804)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後世。元和元年(806)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後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滿李掎謀叛而下獄。李掎被殺後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四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捲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
元稹被譽為三俊。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洩心中怨氣的詩文。自寶歷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開成三年八月,編《追昔游詩》3卷,並作序。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歷。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後入京拜相,任中書情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陞為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後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歸葬於故鄉無錫。贈太尉,溢文肅。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收錄於《全唐詩》。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唐代詩人 李紳資料
李紳,漢族,字公垂,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於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曾孫。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問唐代 詩人 李紳的代表作 有哪些?
答唐代 詩人 李紳的代表作 包括:
《贈毛仙翁》《早渡揚子江》《宿揚州水館》《靈蛇見少林寺》《新樓詩二十首。龍宮寺》《杭州天竺、靈隱二寺頃歲亦布衣一遊…追思為詩二首》《慶雲見》《別石泉》《憶春日曲江宴後許至芙蓉園》《新樓詩二十首。龜山》。
問李紳是哪個朝代的人?
答李紳 是 唐代 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