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二首 其二》
【原文】
日夕著書罷,驚霜落素絲。
鏡中聊自笑,詎是南山期。
頭上無幅巾,苦櫱已染衣。
不見清溪魚,飲水得相宜。
《詠懷二首 其二》
【賞析】
著書:一作看書。相宜:一作自宜。
在這首詩裡,李賀比較具體地描述了自己賦閒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狀況。清人方扶南說:「此二(指《詠懷二首》)作不得舉進士歸昌谷後,歎授奉禮郎之微官。前者言去奉禮,後者言在昌谷。」(《李長吉詩集批注》)這話與詩歌的內容是吻合的。全詩歎「老」嗟貧,充滿憂傷絕望的情緒,顯然是遭遇不幸以後的作品。
「日夕著書罷,驚霜落素絲。」傍晚著書完畢,發現頭上白髮忽然像霜似的落下一絲,感到很震驚,不禁感慨萬千。「著書」大約就是寫詩。據前人記載,李賀每天都要騎著毛驢外出遊覽,遇有所得,便寫在紙上,投入身邊錦囊中。晚上在燈下取出,「研墨迭紙足成之,非大醉及弔喪日率如此。」(李商隱《李長吉小傳》)可見他是個非常勤奮的詩人。當然,他成天苦吟,主要是為了排遣沉淪不遇的苦悶。他未老先衰、兩鬢染霜的原因就在於此。
三、四句寫自己看到白髮以後的反應。儘管表面顯得很輕鬆,卻掩藏不了內心深沉的痛苦:「鏡中聊自笑,詎是南山期?」──端詳著鏡中早衰的容顏,不禁暗自發笑:像我這樣終日愁苦,年紀輕輕就生了白髮,那會有南山之壽哩!顯然,詩人這時已由「早衰」想到「早死」,流露出悲觀絕望的情緒。他的笑,不過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苦笑而已。
後四句寫鄉居時的貧苦生活:頭上不戴帽子,也不裹「幅巾」,任憑風吹日曬;身上穿著用苦蘗(bo)染的黃衣,與鄉野之人無異。「苦蘗」通稱「黃蘗」,詩人不用「黃」字,而用「苦」字,暗示通身皆苦,苦不堪言。它寫衣著,兼寫生活和心情,熔敘事、狀物、言情諸種表現手法於一爐,使客觀和主觀和諧地統一起來,做到示之以物,同時動之以情。
寫到極苦處,忽然宕開一筆,故意自寬自解:「不見清溪魚,飲水得相宜?」──那些生活在清溪裡的魚兒,除了水,什麼可吃的東西也沒有,可它們還是怡然自得,盡情嬉戲。同魚兒相比,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這裡形式上是轉折,意義上是發展、深化,詩人表現出的超然態度,有力地烘托了他的悲苦情懷。相反而實相成的哲理,用在詩歌創作上,產生一種異於尋常的表現力。
(朱世英)
問唐朝 古詩 《詠懷二首 其二》 的作者是誰?
答唐朝 古詩 詠懷二首 其二 的作者是 李賀。
問日夕著書罷下一句是什麼?
答日夕著書罷,驚霜落素絲。
問唐朝 詩歌 詠懷二首 其二 的出處
答詠懷二首 其二 的出處:
全唐詩
問李賀 的 詠懷二首 其二 是什麼朝代的詩詞?
答李賀 的 《詠懷二首 其二》 是 唐朝 的詩詞 。
問詩句 日夕著書罷,驚霜落素絲 出自哪首詩?
答日夕著書罷,驚霜落素絲 出自 唐朝 的詩 《詠懷二首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