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的簡介和代表作
暫無
清朝 詩人 姚鼐的簡介 補充[1]
姚鼐(na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三祖」。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任禮部主事、四庫全書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辭官南歸,先後主講於揚州梅花、江南紫陽、南京鍾山等地書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等,曾編選《古文辭類纂》。
生平
姚鼐是顯赫的吳興姚氏的後裔,其一世祖居麻溪(今樅陽錢橋河南岸姚王集),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間遷居桐城城裡。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縣城已300餘年。姚鼐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出生於桐城南門的一個官宦書香人家。其祖先姚旭為明雲南布政司右參政、姚之蘭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銜,皆載入《明史循吏傳》;高祖姚文然,康熙時任刑部尚書;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羅田知縣,均賢良清廉,辭世皆享名宦祠祀。伯父姚范,進士及第後為翰林院編修,著有《援鶉堂文集-詩集》,學貫經史,與桐城派祖師之一的劉大櫆情深意篤,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經學,跟劉大櫆學文。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歲時即去世,父淑終生為一介布衣。姚鼐出生時,家庭已衰落,
鼐幼嗜學,伯父姚范授以經文,又從劉大櫆學習古文,劉大櫆對姚鼐特別器重,稱其「時甫冠帶,已具垂天翼」,「後來居上待子耳」。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歲考中舉人後,經過五次禮部會試均名落孫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歲第六次應禮部試,才中進士,授庶吉士。3年以後,散館改主事,分屬兵部;旋又補禮部儀制司主事。後歷任山東、湖南鄉試副考官,會試同考官和刑部廣東司郎中等職。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開四庫全書館,姚鼐被薦入館充纂修官。此職本應翰林方可充任,獨鼐與休寧戴東源、興化伍大椿、歙縣程晉芳等8人破格當選。《四庫全書》成,鼐乞養歸里,不入仕途,時年44歲。大學士於敏中、梁國治先後動以高官厚祿,均被辭卻。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將度其志可行於時,其道可濟於眾」,否則,不如「從容進退,庶免恥辱之在咎已爾」。
自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後主講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鍾山書院,致力於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東樹、劉開、李宗傳、方績、姚瑩;上元梅宗亮、管同;宜興吳德旋;陽湖李兆洛;婁縣姚椿;新城魯九皋和他的外甥陳用光等。這些學生都是篤守師說,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對桐城派的傳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傳,自方苞以文章稱海內,上接震川,同邑劉大櫆繼之益振,傳至姚鼐則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作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之說。歷城周書昌說:「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嘉慶十五年 (1815)九月十三日(10月15日),85歲的姚鼐卒於南京鍾山書院,歸葬桐城楊樹灣。
文學成就
姚鼐與創始人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三祖」,被盛譽為「中國古文第一人」、「中國古文的高峰」,其在繼方、劉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提倡文章要「義理」、「考證"、「辭章」三者相互為用。所謂「義理」就是程朱理學;「考證」就是對古代文獻、文義、字句的考據;「辭章」就是寫文章要講求文采。這些主張充實了散文的寫作內容,是對方苞「義法」,說的補充和發展。在美學上,提出用 「陽剛」、「陰柔」區別文章的風格。「陽剛」僦是豪放,「陰柔"就 是婉約。兩大風格相互配合,.相互調劑,就產生出多樣的風格。 同時,又發展了劉大櫆的「擬古」主張,提出「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為文章八要。學習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聲、色),進而是重視精神(神、理、氣、味),才能達到高的境界。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姚鼐著有《惜抱軒全集》,所編《古文辭類纂》風行一時,有力地擴大了桐城派的影響。鼐對傳統文論的另一重大貢獻是提出富有創見性的「陰陽剛柔說」,這對我國古代散文審美理論和風格特徵是一次重大突破。他認為,「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也。」文章陰陽剛柔的變化,乃是作者性格、氣質、品德的表現。鼐在發展前輩的文學思想上,用陰陽剛柔這個哲學概念來解釋文章風格的來源和散文的風格特點,其中包含著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姚鼐以宋儒之學為治學之本,故指斥考據的漢學家為捨本逐末;但他也不廢棄漢儒治經之長。姚鼐「為文高簡深古,尤近歐陽修、曾鞏,其論文根極於道德,而探源於經訓,至其淺深之際,有古人所未嘗言,鼐獨抉其微,發其蘊,論者以為詞近於方,理深於劉」(《清史稿·文苑·姚鼐傳》)。其為文「以神、韻為宗」(方宗誠《桐城文錄序》),形成一種迂徐深婉,一唱三歎,而又耐人尋味,意蘊無窮的風格。近代學者章太炎謂之「謹」,劉師培稱之「丰韻」,都是對其文風的富於韻味、言簡意豐的高度評價。姚鼐的詩歌早年模仿明「七子」學唐詩,晚年兼取宋人,格意俱高,在當時儼然為一大家,故後人稱「惜抱詩精深博大,足為正宗」(程秉劍《國朝名人集題詞》)。姚鼐的書法造詣很深,包世臣推鄧石如、劉石庵及姚鼐為清代書法之冠,將姚鼐的行草書列為妙品,故姚鼐非獨特文美,其翰墨亦為世重。鼐著有《九經說》19卷、《三傳補注》3卷、《老子章義》1卷、《莊子章義》10卷、《惜抱軒文集》16卷、《文後集》12卷、《詩集》10卷、《法帖題跋》1卷、《筆記》10卷、《書錄》4卷、《尺牘》10卷、《古文辭類纂》75卷、《五七言今體詩鈔》18卷。《登泰山記》是姚鼐的代表作,主要描繪泰山風雪初霽的壯麗景色。寫作特點:首先是以時間為順序,以遊蹤為線索,依次記敘了作者游泰山的歷程和所見到的景色,剪裁得體,詳略分明。桐城派主張的「雅潔"和反對「冗辭」,從這裡可見一斑。
問清朝 詩人 姚鼐的代表作 有哪些?
答清朝 詩人 姚鼐的代表作 包括:
《山行》《夜抵樅陽》《望廬山》。
問姚鼐是哪個朝代的人?
答姚鼐 是 清朝 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