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深沉,池塘寂靜《踏莎行》洪邁

古詩詞查詢

請輸入詩辭關鍵詞:

查詢範圍:    

《踏莎行》原文

踏莎行

【原文】

院落深沉,池塘寂靜。

簾鉤捲上梨花影。

寶箏拈得雁難尋,

篆香消盡山空冷。

釵鳳斜欹,鬢蟬不整。

殘紅立褪慵看鏡。

杜鵑啼月一聲聲,

等閒又是三春盡。

踏莎行註釋

踏莎行》註釋

【註釋】:

藝術之妙,在於曲中達意。即使那些被人們推崇為最善於「直抒胸臆」的作者,也總不能全如日常口語那樣直接、質樸地表達。這叫「文似看山不喜平」。

清人袁枚《與韓紹真書》雲 :「貴直者人也,貴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無文直星。木之直者無文,木之拳曲盤紆者有文;水之靜者無文,水之被風撓激者有文。」因而,司空圖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詩品》)便被公認為文學作品最高境界之一種。

洪邁這闋《踏莎行》寫思婦懷人,通篇沒有一個字點破本題。作者的本意沒有直接表達出來,完全是通過環境、氣氛,以及主人公的動用、情態顯現出來的,因此算得上一首善達言外之意的極品。

開頭兩句的「 院落」、「 池塘」乃是女主人的生活環境,而這環境的特點是「 深沉」與「寂靜」,一上來就透露了境中人的孤單與寂寞。第三句寫到「簾鉤」這獨轉換使讀者加深了冷清空闊的感覺。一般人表達孤寂都用「簾幕低垂」等句。但這往采自明刊本《詩餘畫譜》往缺乏效果,洪邁卻別出心裁,煉出「簾鉤捲上梨花影」一句。試想:簾鉤捲上也只有「犁花影」前來作伴的生活,是多麼的空虛和寂寞?以上三句著力渲染環境。那麼人在何處呢?她在彈箏 :「寶箏拈得雁難尋」。她在出神地望著燒盡的篆香 :「 篆香消盡山空冷」。「 雁 」字連「箏」字說是指箏面上承弦的柱,參差斜列如雁行,稱「 雁柱」。柱可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高。呂渭老《 薄倖》詞 :「盡無言、閒品秦箏,淚滿參差雁。」而這裡的女主人公卻是「寶箏拈得」而「 雁難尋」,連音調也調試不准,有相思而無法於弦上訴說,眼看著「篆香消盡」而懶得去添,以致帷冷屏寒,其難以入睡也可知矣 。「山」是畫屏上的山 ,如牛嶠《菩薩蠻》 所說的「畫屏山幾重」。

這一句所寫的情境,《花間集》中頗多見,如歐陽炯《鳳樓春 》「 羅幌香冷粉屏空」,毛熙震《木蘭花》「金帶冷 ,畫屏幽 ,寶帳慵熏蘭麝薄」,張泌《 河傳》「錦屏香冷無睡,被頭多少淚」,都可作為理解此句的參考。女主人公這一整夜都是在淒涼中度過,那麼以後的日子呢?又將「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呢?過片的「 釵鳳」 三句寫主人公容貌 。「釵鳳斜攲」、「 鬢蟬不整」、「慵看鏡」,形象地反映了受痛苦煎熬相思成災的樣人 。這使我們想起了《 詩經·伯兮》中的句子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以及徐幹《室思》裡的話 :「自君之出矣 ,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無有窮已時 。」「杜鵑啼月一聲聲」,表面上只寫環境 ,只是在進一步創造冷清的氣氛,因為「杜鵑啼血猿哀鳴」是自然界最淒厲的聲音麼!實際上這裡還用催歸的杜鵑表現思婦對行人的期待。前面已經說過,上半闋的結句是在暗示一夜將盡,到下半闋的結句則說「等閒又是三春盡」。

讀者試想:詞中所著力描寫的一夜,已經令人俯首欲泣,那麼一月,一年,數年的光陰將如何熬得下去呢?

講到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句中那個極平凡的「又」字用得是何等神奇!

洪邁的《踏莎行》特別注意引尋、啟發讀者參與到詞中意境來。我們剛一接觸到它,只能感知到一片空寂的環境和一個慵倦的主人;等到鑒賞進一步深入,我們才發現這是一個思婦對丈夫的深切懷念;如果你有興趣再追下去,那麼還可以想到關於愛情、離別等更多的東西。正如梁啟超所說 :「向來寫情感的,多半是以含蓄蘊藉為原則,像那彈琴的弦外之音,像吃橄欖的那點回甘味兒,是我們中國文學家所樂道的。」

洪邁此詞就是具有「弦外之音」極品。

踏莎行》相關問答

宋朝 古詩 踏莎行 的作者是誰?

宋朝 古詩 踏莎行 的作者是 洪邁

古詩 踏莎行 全詩共多少字?

古詩 踏莎行 全詩共58字。

院落深沉下一句是什麼?

院落深沉,池塘寂靜

詩句 院落深沉,池塘寂靜 出自哪首詩?

院落深沉,池塘寂靜 出自 宋朝 的詩 《踏莎行》。

《踏莎行》相關
關於《踏莎行》
詩詞大全
經典詩集
詩集大全
各個朝代的詩
課本古詩詩辭
黃歷查詢
日曆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