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 王珪介紹
王珪(571~639)字叔玠,隋朝至唐初祁縣人,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性沉澹,志量隱正」。
隋開皇十三年(593),奉召入秘書省,從事圖書校訂工作,任太常治禮郎。其才略深得當時著名學者王王
圭的器重。仁壽四年(604),王王圭與漢王楊諒謀廢楊廣,獲罪被殺,受到牽連,遂隱慝於南山中,大業十三年(617),李淵佔據長安。經丞相府司錄李綱引薦,被任命為李淵世子李建成的咨議參軍。
唐武德元年(618)李淵稱帝,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王珪轉授東宮舍人,遷中允,「禮遇良厚」。未幾,李淵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皇位繼承權,形成了以秦王李世民為一方,以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為一方的兩大派別,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王珪為太子屬吏,始終站在建成一邊,武德七年(624)六月,建成乘李世民陪父外出巡幸之機,遣人送鎧甲給其同夥「募健兒,欲以為變」。此事被揭發後,王珪涉嫌流放到崔州(今四川西昌)。
武德九年(626)六月,「玄武門之變」發生,李世民殺太子李建成及齊王元吉,李淵讓位於李世民。李世民惜王珪之才,捐棄前嫌,召回授以諫議大夫職,留做身邊顧問。王珪從此知恩圖報,「推誠納善,每存規益」,深受太宗信任。貞觀二年(628)被任命守侍中,貞觀四年(630)實授侍中,行宰相之職,負責糾彈駁之重任。貞觀十一年(637),受命與諸儒正定《五禮》。書成之後,獲賞甚豐,受賜一子為縣男封爵。同年,又被任命為魏王李泰的老師。
王珪 一生崇尚儒學,以儒家忠孝仁義禮等自勵,是唐初有名的諍臣之一,與房玄齡、杜如晦、李靖、溫彥博、戴胄、魏征等人同為「貞觀名臣」。有一次,太宗命評論諸臣優劣,王珪從容對曰:「孜孜奉國,多謀善略,我不如房玄齡;能文兼武,出將入相,我不如李靖;敷奏說明,條理清晰,我不如溫彥傅;辦事幹練,案無滯留,我不如戴胄;忠誠無私,犯顏直諫,我不如魏征。然而,激濁揚清,嫉惡好善,我卻比他們有一日之長。」這番話深受太宗稱道,感慨地說:「卿如常居諫官,朕必永無過失。」王珪任諫議大夫時,推誠盡節,多所獻納。
太宗女南平公主下嫁王珪之子王敬直,按皇制,公主下嫁臣民,並不拜見翁婆,王珪堅持以「禮」行事。唐代公主下嫁拜見公婆,從此開始。
貞觀十三年(639),王珪病卒於長安。唐太宗素服弔唁,又命魏王率百官前往送葬,贈吏部尚書,謚曰「懿」。
唐代詩人 王珪資料
王珪,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 。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宋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封郇國公。宋哲宗即位,封岐國公。旋卒於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謚文恭。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問唐代 詩人 王珪的代表作 有哪些?
答唐代 詩人 王珪的代表作 包括:
《詠漢高祖》《詠淮陰侯》。
問王珪是哪個朝代的人?
答王珪 是 唐代 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