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內魚,衣中珠。
見買見賣,少實多虛。
苦海橫身一葉輕,黑風吹墮任縱橫。
要令險處人回首,月在補陀天際生。
頂戴阿彌,不假花冠之纍纍。
肩披藕絲,不必瓔珞之垂垂。
孤然不倚,儼然若思。
我於一十九類三十二應身中次第觀之,而無如是抱膝安閒大自在之風規。
一葉蓮舟泛渺瀰,誦觀音也戴阿彌。
希奇妙相毫端上,五濁眾生知未知。
觀以耳觀,聽以眼聽。
道不虛行,谷不虛應。
施無畏之力,滅煩惱之玻
與諸佛同一慈心,與群生共一悲命。
若非菩薩超越世出,世間焉能獲二殊勝。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八萬行門,一十九類。
尋聲救苦越塵沙,一串數珠數不已。
如嶼兮媚川,如山兮倚天。
大哉圓通之道,民無得而名焉。
三世如來同一簦笥炅獻餮a陀夢。
佛子無財可修供,尺紙寸毫俱妙用。
寶纓天冠儼四眾,長年造極筆愈縱。
唯師魯公為作頌,十方世界俱震動。
盡聞不住,業識忙忙。
空所空滅,遍界難藏。
特地經行往那方。
上絕把茆江月白,下無寸土眼頭寬。
青蓮影裡安身法,普與勞生了正觀。
不歸小白花巖住,越樣梳妝誑世人。
無底籃雖提得活,禹門未必解翻身。
以耳返觀,夜濤傳別谷之聲。
以眼返聽,甘露散垂楊之碧。
所返既忘,觀聽亦寂。
夫是之謂救苦慈悲願力。
普陀巖大聖,應身三十二。
慈悲視眾生,八萬四千眼。
救一切苦難,八萬四千聲。
依歸觀世音,是先得道者。
南無黃居士,具足神通力。
亦具智方便,何不自觀音。
瞿唐風浪中,歸命施無畏。
一人自歸依,諸人皆解脫。
世間種種音聲相,眾以耳聽非目睹。
唯此大士眼能觀,瞑目諦觀為佛事。
於眼境界無所取,耳鼻舌身意亦然。
善哉心洞十方空,六根互顯如是義。
眼色耳聲鼻嗅香,身觸意思無差別。
當以此觀如是觀,取此為實成妄想。
若離妄想取實法,展轉惑亂失本心。
本心既失隨顛倒,不見大士妙色身。
無眼耳鼻舌身意,互顯之義亦寂滅。
亦無大士妙色身,亦無種種音聲相。
佛子能作如是觀,永離世間生死苦。
鰲翔海運,地迥天空。
一瓶淨水,五濁惡風。
安得眾生界具證圓通。
十方圓明,應現非一。
眼看淨瓶,坐盤陀石。
楊枝入手時,一滴是一滴。
燕語鶯吟,鴉鳴鵲噪。
聲有差殊,聞無顛倒。
聞性既寂,聲塵亦空。
一點悲心,在處圓通。
皎皎月沈波,萋萋草泣露。
良哉觀世音,不會轉身句。
字字不真,句句不實。
真實色身,何處尋覓。
無尋見處,正觀現前。
菡萏花香水接天。
春禽晝啼,秋蟲夜吟。
有耳皆聞,何獨觀音。
如是而知,如是而覺。
面目現前,超諸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