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浣溪沙》張元干

古詩詞查詢

請輸入詩辭關鍵詞:

查詢範圍:    

《浣溪沙》原文

浣溪沙

【原文】

山繞平湖波撼城,

湖光倒影浸山青,

水晶樓下欲三更。

霧柳暗時雲度月,

露荷翻處水流螢,

蕭蕭散發到天明。

浣溪沙註釋

浣溪沙》註釋

【註釋】

1波撼城:孟浩然《臨洞庭》詩:「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2水流螢:月下荷葉露珠閃光,晶瑩如螢火。

3蕭蕭:疏散貌。

【評解】

夏夜靜謐,散發納涼,湖光山色,極堪賞玩。詞人於水晶簾下觀賞既久,乃從四周

靜境中看出動勢。覺湖波之撼城,察山影之浸湖;雲遮月則柳暗如霧,荷翻露則細光如

螢。靜謐世界中變化紛呈,在在醒心娛目。此詞佳處即在表達此種靜中之動。「霧柳」

一聯,尤為俊美傳神。

【集評】

毛晉《蘆川詞跋》:蘆川詞,人稱其長於悲憤。及讀《花庵》、《草堂》所選,又

極嫵秀之致,真堪與片玉、白石並垂不朽。

-------------------

作者寫這首詩的具體時間不詳。詞中雲 :「水晶樓下欲三更 」。據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三「水晶官」條去 :「吳興謂之水晶宮,不載之於《圖經 》,但《吳興集》刺史楊漢公《九月十五夜絕句 》云:『江南地暖少嚴風,九月炎涼正得中。溪上玉樓樓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宮。』因此詩也。」可知此詞為作者晚年遊覽江浙一帶時所作。

「一別三吳地,重來二十年 」。這是元幹在《登垂虹亭二首》中描寫舊地重遊時的心情,而詩中描寫「山暗松江雨,波吞震澤天」的山水情景則與詞中描寫的自然景物相接近。首句「山繞平湖波撼城 」,真實地展現了連綿不斷的山勢與波濤洶湧的水勢 。「波撼城 」是化用唐孟浩然《臨洞庭》詩「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的句意。但他的詞情不是從浪濤洶湧的「波撼城」中激發,而是從廣闊的水面上出發,特寫湖光蕩漾、青山綠水的優美景色。「水晶樓下欲三更」,承上進一層寫湖光月色相映,意境遠,彷彿如杜牧《悲吳王城》詩中所描寫的那樣「水精波動碎樓台」。這裡的「欲三更」,既點出月夜登樓眺望流連忘返,又宛轉地表達出作者浸沉於清曠秀麗的大自然之中的情趣。

下片承上繼續寫景。「 霧柳暗時雲度月 」二句,寫詞人登樓望去 ,看見沐浴在月光之中的夏夜景色。

當天上飄動的浮雲遮住月亮時,夜霧中的柳樹頓時顯得暗淡難辨,而水中含露的荷葉,隨風輕輕搖曳,水珠閃爍,就好像無數的流螢在不斷閃光使人留連往返。

如果說作者在《登垂虹亭二首》詩中所描寫的「熠熠流螢火,垂垂飲倒虹。行雲吞皎月,飛電掃長空」一樣 ,目的是顯現出一種江上風雨欲來的壯觀,那麼,作者在這裡勾勒的是一篇天空浮雲遮月,湖光水色清麗而寧靜的畫面。

最後「蕭蕭散發到天明」一句,寫散要獨坐,沉吟至天明的情景 。「蕭蕭」為頭髮稀疏,如陸游《雜賦》:「覺來忽見天窗日,短髮蕭蕭起自梳。」

這首詞既寫了湖光山色之美,又表達了作者沉浸在自然風光中的忘返流連的感情 ,流露出一種閒適、瀟灑的超脫情懷。全詞情景相生,密切相連。詞人不僅把幾件自然物景——飛雲度月,湖光倒影 ,青山,岸柳和露荷,巧妙地結合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而且更突出景中人領略自然美景的特有的神情。

浣溪沙》相關問答

宋朝 古詩 浣溪沙 的作者是誰?

宋朝 古詩 浣溪沙 的作者是 張元干

古詩 浣溪沙 全詩共多少字?

古詩 浣溪沙 全詩共42字。

山繞平湖波撼城下一句是什麼?

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

詩句 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 出自哪首詩?

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 出自 宋朝 的詩 《浣溪沙》。

《浣溪沙》相關
關於《浣溪沙》
詩詞大全
經典詩集
詩集大全
各個朝代的詩
課本古詩詩辭
黃歷查詢
日曆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