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 觀木樨有感,寄呂郎中》
【原文】
天高氣肅。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宮都足。不辭散落人間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喚回春意,幾曾幽獨。是天上、餘香剩馥。怪一樹香風,十里相續。坐對花旁,但見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秋思,況東籬、淒涼黃菊。入時太淺,背時太遠,愛尋高躅。
《桂枝香 觀木樨有感,寄呂郎中》註釋
【註釋】:
這首詞是陳亮為呂祖謙而寫。祖謙於孝宗淳熙六年(1179)曾任職禮部郎官 ,故稱「郎中」,同年四月後因病辭官歸故鄉金華 。據葉適《龍川集序》,陳亮曾去看望呂祖謙,兩人縱論天下大事到夜半。呂對他說:不要以為當世不能用您。並引用《左傳·襄公三十年》鄭國執政子皮把政權交給子產時的話說:虎(子皮自稱)率領全家族的人聽從您的話,誰敢觸犯您?表示支持。陳亮聽了大為快慰。呂祖謙為學主張「明理躬行」,治經史以致用 ,反對空談陰陽性命之說,與陳亮為同調。一夕交心,更相投契,故陳亮作此詞,托木樨而抒感,就關於用世與忤世的問題,借物言志,即以「寄呂郎中」 。詞或即作於此年秋天。
題中「木樨」為桂花的一種 ,逢秋開放,花小香濃。全詞就從這個特點生發,寫自己胸次感慨。
皓月當空,天穹如洗,正是秋天月夜景象。世傳月中有桂樹,宋之問衍為「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的詩句 ,故發端即點「天」、「月」,為下文「散落人間」張本。接著又化用李賀「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金銅仙人辭漢歌》)詩意,把漢代長安的離宮別館三十六所引入天空,懸擬出天宮收儲桂花已經盈滿,己乃散落人間一層意思 。「不辭」二字代花言志,實則詞人自道其願為人世作些事業的初衷,立意已高。此桂花既是天國殊英,群花與之相並,當然顯得凡俗。足見詞人自視之高。但又不徑指群花凡俗 ,而說「群花自嫌凡俗」,命意更高一層。復用一「怕」字為轉折,意思是我唯恐群花自慚,故不欲競放於百花爭艷的春天,更翻進一層。但我之所以不競放於三春者,也不是故矜高潔,自遠於人。我吐放在這秋天的夜晚,意在喚回已去的春意,把溫暖重新撒向人間。我方深情眷注人世,又何曾自甘幽獨呢?這就進一步展示出更高的、晶瑩澄沏的內心世界。詞人抓住桂花不開在春天卻放於秋節這個特點,想落天外,分幾個層次寫出此花一片高潔心志 ,滿腔似火熱忱;又顯得不矜不伐,亦花亦人,深得詠物詞「取神題外,設境意中」 (《蕙風詞話》)之妙。細味「向他秋晚,喚回春意」八字,似有辛棄疾《摸魚兒》惜春、留春之微妙,其意蓋感國事艱危,欲力挽狂瀾於將傾,命意更深,這在呂祖謙對他說的幾句話中亦可反映出來。
上片借花言志,詞旨高遠,層層轉進,曲折深沉。
下片以「是天上餘香剩馥」換頭,遙承上片「不辭散落人間」,意脈流貫 。但上片用擬人手法,代花述懷;下片改為詞人自己出面評說,構局一變 。「怪一樹香風,十里相續」的「怪」字,即「難怪」之意。難怪此花香飄十里 ,原來它本是天上餘香散落人間。
這一層贊桂花幽香。後兩句一層則贊花顏色——其色金黃,花小如粟。「坐對」一語,無限旖旎親切,花、人神交,幾欲融為一體 。而「對」字究竟保有距離,此即「不即不離」之境 。初聞其幽香,復對此殊色,乃想到其他種種秋花,由此類推,宕開詞意,轉出柳暗花明境界。秋日,木芙蓉盛開,未嘗不美,但一想起杜甫「芙蓉小苑入邊愁」的詩句,只能令我頓添愁思,又怎能「喚回春意」呢?菊花自是秋節名花,然而,東籬黃菊,不過助人淒涼,加深秋意,哪裡比得上「向他秋晚,喚回春意」的桂花呢 ?窺詞人之心,「芙容」句隱然有邊關烽火之憂 ;「東籬」句則暗寓淵明遺世高蹈不足取法之深意 ,與上片「幾曾幽獨」呼應,見出他積極用世的熱忱。無怪當時聽了呂祖謙鼓勵他的「未可以世為不能用」而大感快慰了。歇拍三句。為詞人對此花的評騭:可惜你易開易落 ,「入時太淺」;開在深秋,且無艷色 ,「背時太遠」;而你的心志又過於高潔,「愛尋高躅」(躅 ,足跡。「愛尋高躅 」即愛踵先賢之高跡)。但這僅僅是表面上的意思。實質上這都是詞人自慨平生。人方靦顏事仇,苟安為計,我獨懷此恢復大志,喚春熱忱,致使「當路見憎」,「以為狂怪」(《宋史·陳亮傳》),豈非不諳人情世敵,「入時太淺」嗎?而且,舉世滔滔 ,我則獨清獨醒,與時代風習遠相背離,豈非「背時太遠」?再加上我孤標自許,欲追高風於末世,不能隨流揚波,與世推移,足證這「愛尋高躅」也是平生一病。詞人在這裡以抑為揚,正言反出,結出無限幽憤,無窮牢騷。
這首詞以花寄意,用浪漫主義手法 ,展開聯想,天上人間,神行萬里。詞中詠歎桂花的雅量高致,光明磊落胸懷,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表現出詞人人格光采四照,肝膽相照。因此,這首詞在內容上具有一種高尚美,讀之使人肅然起敬。
張炎在他所著的《詞源》一書中論詠物詞,多有勝義。他說:「詩難於詠物 ,詞為尤難 。體認稍真,則拘而不暢;摹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為絕妙 。」這裡提出的不能「稍真」,不欲「差遠」,也就是「不粘不脫 」「在神情離合間」的意思。陳亮這闋《桂枝香》,句句寫桂花,所詠了然在目 ,無「晦而不明」之病;但全詞除「一樹香風」、「色浮金粟」外,句句只寫此花高標遠致,遺貌取神,又無「拘而不暢」之嫌。進一步看,全詞處處攝花之魂,處處見我風骨,卻又通篇無一字直訴我胸懷處,所謂若即若離,深得詠物神髓。結處暗寓平生意氣,感慨遙深,然「入時」、「背時 」,又是從此花出處行藏一意流轉下來,正得「一段意思,全在結句」的妙諦。以此詞此心,寄呂郎中以求印可,亦可見二人相知之樂。
陳亮慣以文為詞,以詞評政;詞風素稱橫放、恣肆,甚者譏其粗豪。讀此闋 ,然後知他在橫放之外,別人一段情趣。這闋《桂枝香》,就其語言論,句句當行本色;觀其前後兩結 ,語意尤其高遠,逸響可歌,何嘗有一句粗豪語?就其風格論,高華端凝,不僅遠在「 橫肆 」之外,抑且別具典雅幽秀之美。但這種「秀」,是其秀在神,秀而有骨,故終不失龍川氣度。
問宋朝 古詩 桂枝香 觀木樨有感,寄呂郎中 的作者是誰?
答宋朝 古詩 桂枝香 觀木樨有感,寄呂郎中 的作者是 陳亮。
問古詩 桂枝香 觀木樨有感,寄呂郎中 全詩共多少字?
答古詩 桂枝香 觀木樨有感,寄呂郎中 全詩共101字。
問天高氣肅下一句是什麼?
答天高氣肅,正月色分明
問詩句 天高氣肅,正月色分明 出自哪首詩?
答天高氣肅,正月色分明 出自 宋朝 的詩 《桂枝香 觀木樨有感,寄呂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