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
【原文】
天問復招魂,無因徹帝閽。
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
《離騷》註釋
這首詩以「離騷」為題,取其憂愁怨憤之意,抒寫了吟詠《離騷》的作者、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身遭放逐,心繫君國,但無由以達天聽的不幸遭遇和孤憤情懷;抨擊了奸佞讒毀忠良的醜惡行經,抒發了詩人的感慨。
〔詩品〕
歷來吟詠屈原的詩作很多,為屈原的命運鳴不平,為楚國不用屈原而日漸衰落導致滅亡而感到悲痛。而這種鳴不平和悲痛又都是與詩人的身世遭遇連在一起的,詩中有詩人的影子在。一般在國之將亡以及遭逢亂世,這樣的詩作尤其多。這首詩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天問復招魂,無因徹帝閽。」這兩句寫屈原被放逐後,寫下了許多表露中君愛國心跡的光輝詩篇,但沒有辦法呈送到君王身邊,因而也無法改變君王受小人蒙蔽後的昏庸舉動,這是多麼的悲哀啊!上句的「天問」、「招魂」,都是屈原的作品。《天問》,全詩都由問句組成,表現了詩人對自然、歷史、社會的深思熟慮後的見解、質疑,極富哲理,但它同時是一篇滿含激情的文學作品,是一首激人情志、感人肺腑的長詩。王逸《楚辭章句》說是屈原被放逐後,憂心愁慘,彷徨山澤,他走進楚國的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畫有天地、山川、神靈、古代賢聖、怪物等故事,於是當場題辭,寫下此篇,用以排解憤懣、舒瀉愁思。《招魂》,屈原作於頃襄王三年。三年前楚懷王受秦欺騙,入武關而被拘於秦,逃跑不成,客死於秦。後秦欲與楚修好,歸懷王喪,「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楚人同情懷王,除敵愾之心外,還因懷王囚秦時,不肯割地屈服,總算有些骨氣。屈原曾受懷王信用,後來被讒見疏,但總希望懷王有所覺悟。懷王一死,楚國又面臨親秦、拒秦的鬥爭。屈原寫作《招魂》,為楚懷王招魂,既認同楚人「如悲親戚」之情,也包含了對秦的敵愾之心。作者是用屈原的這兩篇詩名代指屈原的忠君愛國之心。下句的「無因」,沒有途徑、門路;「徹」,通,達到;「帝閽」,天帝的看門人,此代指楚王身邊的人。這兩句既寫出屈原的忠君愛國,也寫出屈原的滿腔悲憤。屈原那麼多的作品,作者沒有選擇屈原最有代表性的詩作《離騷》,也沒有選擇其它作品,而是用「天問」、「招魂」來代表,並且用一「復」字相連,表明屈原,問天天無語,招魂魂不至,那種滿腔愛國之情無由以達天聽的悲憤情懷蘊涵於「天問」、「招魂」的題面之下;一「復」字,更是把屈原忠君愛國的執著和報國無門的悲憤深沉地揭示出來。
「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這兩句承上面第二句而來,「無因」二字,說明君王身邊被一幫奸佞小人包圍著,這種小人是多麼的可惡!句中的「豈知」,哪裡知道;「麗句」,指屈原華美的詩篇,次代指屈原的才華、才能。《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了這樣的事實:「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原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原的確是由於小人的讒言而使楚王疏遠,離開朝廷,結果流浪沅湘間,憤而投汨羅,而楚國也很快就滅亡了,屈原一身繫國家之安危。可是,屈原的一千句忠君愛國的言辭,竟然抵不上小人的一句讒言,這是多麼可怕的社會現實!既然是這樣,朝堂竟是小人,哪有不亡國的道理?這一句抵得上千言萬語,佞臣的可恨,讒言的可畏,昏君的可惱,忠臣的可背,一股腦兒從詩的字裡行間滲透出來。
這首詩運用雙關、誇張等表現方法,使全詩更具有表現力和戰鬥力;詩題為「離騷」,但詩中無一詞涉及「離騷」,實際上為讀《離騷》有感而作,取其《離騷》的憂愁怨憤之意,在詩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可以說,短短二十個字,抵得上一篇戰鬥的檄文,矛頭直指那些邪曲小人。同樣的詩意,晚唐詩人汪遵的《三閭廟》詩云:「為嫌朝野盡陶陶,不覺官高怨亦高。憔悴莫酬漁父笑,浪交千載詠離騷。」可參看。
2007年5月27日星期日
問唐朝 古詩 離騷 的作者是誰?
答唐朝 古詩 離騷 的作者是 陸龜蒙。
問古詩 離騷 全詩共多少字?
答古詩 離騷 全詩共20字。
問天問復招魂下一句是什麼?
答天問復招魂,無因徹帝閽
問詩句 天問復招魂,無因徹帝閽 出自哪首詩?
答天問復招魂,無因徹帝閽 出自 唐朝 的詩 《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