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寒葦花,秋江浪頭白《送劉昱》李頎

古詩詞查詢

請輸入詩辭關鍵詞:

查詢範圍:    

《送劉昱》原文

送劉昱

【原文】

八月寒葦花,秋江浪頭白。

北風吹五兩,誰是潯陽客。

鸕茲山頭微雨晴,揚州郭裡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試聽沙邊有雁聲。

送劉昱註釋

送劉昱》註釋

劉昱不知何許人,從詩中可考見的,他與李頎是朋友,但關係並不十分密切,兩人當時同在鎮江揚州這一帶。八月間,劉昱溯江西上,準備到九江去,李頎作此詩送別。詩在有情無情之間,著筆淡永,但也並不是敷衍應酬。

詩一開頭,就以景襯情,渲染了離別的氣氛:「八月寒葦花,秋江浪頭白。」八月秋意涼,岸邊的葦花是白色的,江中的浪頭也是白色的,再加上秋風瑟瑟,於是,浪花借助風力打濕葦花,葦花則隨風而撲向浪花,兩者似乎渾然一「白」了。這「白」,不是嚴冬霜雪之白,也不是三春柳絮梨花之白,而是涼秋八月之白,既不絢爛,也不凜烈,而是素淨蕭疏。其時,「北風吹五兩」。五兩,是古代的候風器,用雞毛五兩(或八兩)繫於高竿頂上而成。北風吹動船桅上的「五兩」,似乎在催趕著離客。「誰是潯陽客」,表明了船的去處。潯陽,即九江,在鎮江的西南方,北風恰是順風。看來,船就要趁好風而開動了。那麼,「誰是潯陽客?」當然是劉昱,這一點,詩人明白,讀者也明白。然而詩卻故意用設問句式,使文氣突起波瀾,增強了韻味。八月風高,葦寒浪白,誰又願意風行水宿呢?眼前劉昱偏偏要冒風波而遠去潯陽,因而「誰是」一問,言外之意,還是希望劉昱且住為佳。詩心至此而更曲,詩味至此而更永。

可是劉昱究竟是留不住的。北風吹著五兩,何況雨止潮生,又具備了揚帆啟碇的條件。「鸕茲山頭微雨晴,揚州郭裡暮潮生」,這兩句並不是泛泛寫景,而是既暗示離客之將行,又補點出啟行的地點(鸕茲山當在鎮江一帶,其地已不可考)。而詩由此也已從前面的入聲十一陌韻而轉用八庚韻,給人以清新之感,與這兩句所表現的秀麗景色是十分和諧的。於是,劉昱在這風高潮漲雨霽天晴之時走了。詩人佇立凝望著遠去的客船,不禁想道:今宵客船會在哪裡夜泊呢?「行人夜宿金陵渚,試聽沙邊有雁聲。」一般送客詩,往往易落入送別時依依不捨,分別後惆悵獨歸這一窠臼,而李頎卻把豐富的想像力運用到行客身上,代行人設想。身在此,而心隨友人遠去。後來北宋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用的也是這種手法。詩人推想劉昱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邊了,那時,耳邊會傳來一陣陣淒涼的雁叫聲。葦中有雁,這是常見的,因而詩人由鎮江江邊的蘆葦,很容易聯想到雁。但僅僅這樣理解還不夠。雁是合群性的禽鳥,夜宿葦中也是群棲的,群棲時一般不發聲,如果發出鳴聲,那一定是失群了。劉昱單身往潯陽,無異於孤雁離群,那末夜泊聞雁,一定會聯想到鎮江的那些朋友,甚或深悔此行。「試」字,即暗含比意。反過來,留著的人都思念劉昱,這就不必說了。末句既以「雁」字呼應蘆葦,又從雁聲發生聯想,委婉蘊藉,毫無顯豁呈露之氣,別有一番情味,開後來神韻之風。

(沈熙乾)

送劉昱》相關問答

唐朝 古詩 送劉昱 的作者是誰?

唐朝 古詩 送劉昱 的作者是 李頎。

古詩 送劉昱 全詩共多少字?

古詩 送劉昱 全詩共48字。

八月寒葦花下一句是什麼?

八月寒葦花,秋江浪頭白

詩句 八月寒葦花,秋江浪頭白 出自哪首詩?

八月寒葦花,秋江浪頭白 出自 唐朝 的詩 《送劉昱》。

《送劉昱》相關
關於《送劉昱》
詩詞大全
經典詩集
詩集大全
各個朝代的詩
課本古詩詩辭
黃歷查詢
日曆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