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石邑山中》
【原文】
浮雲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
曉月暫飛高樹裡,秋河隔在數峰西。
《宿石邑山中》
【賞析】
【註釋】:
這首七絕以極簡煉的筆觸,描繪了石邑山變幻多姿的迷人景色。前兩句寫傍晚投宿所見山之景,後兩句寫曉行山中所見天之色。
石邑,古縣名,故城在今河北獲鹿東南。石邑一帶為太行山餘脈,山勢逶迤,群峰錯列,峻峭插天。起句「浮雲不共此山齊」,用「烘雲托月」的手法,描寫了這種直插雲天的氣勢:那高空飄忽浮動的白雲也飛昇不到山的頂端,敢去與它比個高低。如果說第一句是寫仰望所見,那麼第二句「山靄蒼蒼望轉迷」,則是寫遠眺情景:摩天的山巒連綿不斷,飄蕩的晚霞忽淡忽濃,忽明忽暗,給重巒疊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望轉迷」三字,玲瓏剔透,活脫脫地寫出了詩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將沉浸在暮色中的群山幽深神秘、變化莫測的氣氛,描繪得淋漓盡致。此句巧妙地照應上句,正因為山高雲繞,才使入山的遊人產生「望轉迷」的感覺。同時由「迷」字,又暗示夜暮來臨,詩人將在山中投宿。「宿」字是此詩的題眼,倘若不在此點出投宿,後面寫破曉時的景色就顯得無根無襻。
三四句「曉月暫飛高樹裡,秋河隔在數峰西」,是這首七絕精妙傳神之筆。陳子昂有「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開」(《春夜別友人》)詩句,寫拂曉與友人離別的景色,畫面是靜止的。韓翃這兩句詩由此化出,在寧靜的氣氛中增加了豐富的層次和鮮明的動感。句中「秋」字點明了投宿山中的節令,「曉」字寫出暮宿曉行的時間。踏上旅程,透過參天大樹的縫隙窺見朗月高懸天中;當旅人緣著山徑行進,隨著峰迴路轉視角的變換,剛才還可以看到的明月突然隱藏到濃密的樹中去了。「暫飛高樹裡」,看似隨意涉筆,無意求工,卻清絕洗煉,獨到含蓄:讀者從「暫」字中可以領悟到,隨著山路的曲折迴環,明月還會躍出樹叢;從「飛」字中可以感覺到,拂曉時萬籟俱寂,天空彷彿突然增添了動感。這是一幅語意新鮮、有層次有節奏的活動畫面,意境幽美,景色錯落有致,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由於曙色漸開,銀河逐漸西流沉淪,又被群峰遮蔽,所以看不到了。最後一句「秋河隔在數峰西」,一筆帶過,戛然而止。這兩句一詳一略,一實一虛,把近景遠景、明暗層次、時間空間安排得井然有序,將所描繪的景色熔鑄在俊美流暢的對句中,給全詩增添了富有特色的藝術魅力與和諧悅耳的音樂效果。同時,透過這兩句景色描繪,使人深深體味到旅人夜宿曉行,奔波不已的艱辛。
這首七絕寫得很圓熟。詩人採用剪影式的寫法,截取暮宿和曉行時自己感受最深的幾個片段,來表現石邑山中之景,而隱含的「宿」字給互不聯繫的景物起了紐帶作用:因為至山中投宿,才目睹巍峨的山,迷漫的雲;由於曉行,才有登程所見的曉月秋河。「宿」字使前後安排有軌轍可尋,脈斷峰連,渾然一體。這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敘的呆板,顯得既有波瀾又生神韻。表面看,這首詩似乎單純寫景,實際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對石邑山雄偉高峻的驚愕與讚歎;三四句曉行幽靜清冷的畫面,展現了「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式的意境,表達了詩人羈旅辛苦,孤獨淒清的況味。
(沈暉)
問唐朝 古詩 《宿石邑山中》 的作者是誰?
答唐朝 古詩 宿石邑山中 的作者是 李益。
問浮雲不共此山齊下一句是什麼?
答浮雲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
問唐朝 詩歌 宿石邑山中 的出處
答宿石邑山中 的出處:
全唐詩全唐詩:卷283_108
問李益 的 宿石邑山中 是什麼朝代的詩詞?
答李益 的 《宿石邑山中》 是 唐朝 的詩詞 。
問詩句 浮雲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 出自哪首詩?
答浮雲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 出自 唐朝 的詩 《宿石邑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