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聲甘州》
【原文】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2]
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淒緊,[3]
關河冷落,
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4]
苒苒物華休。[5]
惟水長江水,
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
望故鄉渺邈,[6]
歸思難收。
歎年來蹤跡,
何事苦淹留?[7]
想佳人妝樓顒望,[8]
誤幾回天際識歸舟。[9]
爭知我,[10]
倚闌干處,
正恁凝愁。[11]
《八聲甘州》註釋
註釋:
[2]瀟瀟:形容雨聲急驟。
[3]淒緊:一作「淒慘」。
[4]是處:到處,處處。紅衰翠減:紅花綠葉,凋殘零落。李商隱《贈荷花》:「翠減紅衰愁煞人」。翠:一作「綠」。
[5]苒苒:茂盛的樣子。一說,同「冉冉」,猶言「漸漸」。物華:美好的景物。
[6]渺邈:遙遠。
[7]淹留:久留。
[8]顒望:凝望。一作「長望」。
[9]天際識歸舟:語出謝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橋》「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10]爭:怎。⑾恁:如此,這般。
[11]凝愁:凝結不解的深愁。
這首望鄉詞通篇貫串一個「望」字, 作者的羈旅之愁, 飄泊之恨,盡從「望」中透出。
上片是登樓凝望中所見,無論風光、景物、氣氛,都籠罩著悲涼的秋意,觸動著抒情主人公的歸思。「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句,在深秋蕭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現遊子的客中情懷,連鄙薄柳詞的蘇軾也以為「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宋趙令畤《侯鯖錄》引。《能改齊漫錄》作晁補之語)。
下片是望中所思,從自已的望鄉想到意中人的望歸:她不但「歸樓顒望」,甚至還「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望穿秋水之際,對自已的遲遲不歸已生怨恨。如此著筆,便把本來的獨望變成了雙方關山遠隔的千里相望,見出兩地同心,俱為情苦。雖然這是想像之辭,卻反映了作者對獨守空閨的意中人的關切之情,似乎在遙遙相望中互通款曲,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從而暗示讀者:其人未歸而其心已歸,這就更見出歸思之切。
另外,此詞多用雙聲疊韻詞,以聲為情,聲情並茂。雙聲如「清秋」、「冷落」、「渺邈」等,疊韻如「長江」、「無語」、「闌干」等。它們間見錯出,相互配合,時而嘹亮,時而幽咽。這自然有助於增強聲調的亢墜抑揚,更好地表現心潮的起伏不平。
【集評】
《侯鯖錄》引蘇軾云:人皆言柳耆卿詞俗,然如「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唐人佳處,不過如此。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亦柳詞名著。一起寫雨後之江天,澄澈如洗。「漸霜
風」三句,更寫風緊日斜之境,淒寂可傷。以東坡之鄙柳詞,亦謂此三句「唐人佳處,
不過如此」。「是處」四句,復歎眼前景物凋殘,惟有江水東流,自起首至此,皆寫景。
「歎年」兩句,自問自歎,為恨極之語。「想」字貫至「收」處,皆是從對面著想,與
少陵之「香霧雲鬟濕」作法相同。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結句言知君憶我,我亦憶君。前半首之「霜風」、
「殘照」,皆在凝眸悵望中也。
劉逸生《宋詞小札》:《八聲甘州》是柳永名作之一,屬於遊子思鄉的一段題材,
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在外地思念故鄉妻子而寫。據我看,為了伶工演唱而寫的可能性還大
些。然而,對景物的描寫,情感的抒述,不僅十分精當,而且筆力很高,實可稱名作而
無愧。
問宋朝 古詩 八聲甘州 的作者是誰?
答宋朝 古詩 八聲甘州 的作者是 柳永。
問古詩 八聲甘州 全詩共多少字?
答古詩 八聲甘州 全詩共97字。
問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下一句是什麼?
答對瀟瀟暮雨灑江天,[2]一番洗清秋
問詩句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2]一番洗清秋 出自哪首詩?
答對瀟瀟暮雨灑江天,[2]一番洗清秋 出自 宋朝 的詩 《八聲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