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小松》杜荀鶴

古詩詞查詢

請輸入詩辭關鍵詞:

查詢範圍:    

《小松》原文

小松

【原文】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小松註釋

小松》註釋

【註釋】:

這首小詩借松寫人,托物諷喻,寓意深長。

松,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雲,頂風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雲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即已顯露出必將「凌雲」的苗頭。《小松》前兩句,生動地刻畫出這一特點。

「自小刺頭深草裡」──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裡」。但它雖小而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衝刺,銳不可當。那些弱不禁風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刺頭」的「刺」,一字千鈞,不但準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鬥的精神,活脫脫地勾畫出來了。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它必然由小轉大。不是麼?──

「而今漸覺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現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然更不在話下。這個「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凌雲」的先兆。事物發展總是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裡」到「出蓬蒿」,只能「漸覺」。「漸覺」說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誰「漸覺」的呢?只有關心、愛護小松的人,時時觀察、比較,才能「漸覺」;至於那些不關心小松成長的人,視而不見,哪能談得上「漸覺」呢?故作者筆鋒一轉,發出深深的慨歎: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裡連說兩個「凌雲」,前一個指小松,後一個指大松。大松「凌雲」,已成事實,稱讚它高,並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出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故詩人感歎道: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成是棟樑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於「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啊!這些小松,和韓愈筆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千里馬,不是遭到同樣悲慘的命運嗎?

杜荀鶴出身寒微,雖然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由於「帝裡無相識」(《辭九江李郎中入關》),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埋沒深草裡的「小松」,不也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由於詩人觀察敏銳,體驗深切,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描寫和議論,詩情和哲理,幽默和嚴肅,在這首詩中得到有機的統一,字裡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

(何慶善)

小松》相關問答

唐朝 古詩 小松 的作者是誰?

唐朝 古詩 小松 的作者是 杜荀鶴

古詩 小松 全詩共多少字?

古詩 小松 全詩共28字。

自小刺頭深草裡下一句是什麼?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詩句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出自哪首詩?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出自 唐朝 的詩 《小松》。

《小松》相關
關於《小松》
詩詞大全
經典詩集
詩集大全
各個朝代的詩
課本古詩詩辭
黃歷查詢
日曆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