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江亭夜月送別二首》王勃

古詩詞查詢

請輸入詩辭關鍵詞:

查詢範圍: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原文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原文】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註釋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註釋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與這首詩同題的第一首詩是: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後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離情,寫得比較平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歎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雲」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前實景水乳交融,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的離情互為表裡,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效果。而在藝術上達到了這一要求的,應當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後,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後的留連顧望之狀、淒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是一首寓情於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詩的前兩句「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以煙籠月移,顯示送別後夜色的深沉;後兩句「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顯示人去後周圍的冷寂。這四句詩,分別來看,首句寫的是地面景,次句寫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寫的是近處景,末句寫的是遠方景,看似各自獨立的四個畫面,而又相互關連,融合為一。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指出這首詩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頂次句」。這是說,一三兩句都是寫離亭,而門戶深掩之景是與煙籠碧砌之景相照應的;二四兩句都是寫從離亭眺望所見,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與中天月馳之景相綰合的。這是一三兩句之間與二四兩句之間的承接關係。其實,一二兩句之間與三四兩句之間也有其內在聯繫。對月夜景色有體驗的讀者會知道,地面的煙霧往往隨夜深月轉而加濃。杜牧《泊秦淮》詩中的「煙籠寒水月籠紗」句和李存勗《憶仙姿》詞中的「殘月落花煙重」句,都是如實地寫出了煙霧與夜月的關係。同時,對送別有體驗的讀者也知道,當行人未去、匆匆話別之際,是無暇遠眺周圍景色的,只有在行人已去、惘惘若失之時,才會從凝望中產生這種江山夜寒之感。謝逸《千秋歲》詞中的「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句,所寫的感受也與此相似。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讚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這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本句內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瀰漫,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麵點活,把送別後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於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陳邦炎)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相關問答

唐朝 古詩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的作者是誰?

唐朝 古詩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的作者是 王勃

古詩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全詩共多少字?

古詩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全詩共40字。

江送巴南水下一句是什麼?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

詩句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 出自哪首詩?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 出自 唐朝 的詩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相關
關於《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詩詞大全
經典詩集
詩集大全
各個朝代的詩
課本古詩詩辭
黃歷查詢
日曆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