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易水送別》駱賓王

古詩詞查詢

請輸入詩辭關鍵詞:

查詢範圍:    

《易水送別》原文

易水送別

【原文】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易水送別註釋

易水送別》註釋

[註釋](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縣境內。戰國時期,俠士荊軻受燕國太子丹(即詩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國刺秦王贏政(統一中國後的秦始皇)。臨行時,燕丹等人在易水為其送行。荊軻唱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歌,與眾人訣別。後來刺殺秦王未遂而被殺。(2)壯士發衝冠:壯士,指荊軻;發衝冠,即怒髮衝冠,憤怒到頭髮把帽子都頂起來了,形容非常憤怒。

[譯文]想當年,荊軻和燕太子丹在此訣別,壯士悲歌壯氣,怒髮衝冠。昔時的俠士已經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清人陳熙晉說:「臨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淪,始以貢疏被愆,繼因草檄亡命」(《駱臨海集箋注》)。這四句話大致概括了駱賓王悲劇的一生。

駱賓王對自己的際遇憤憤不平,對武則天的統治深為不滿,期待時機,要為匡復李唐王朝,幹出一番事業。可是在這種時機尚未到來之前的那種沉淪壓抑的境遇,更使得詩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悶之中。《於易水送人》一絕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詩人的這種心境。

據史載,戰國末年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歸還諸侯之地。臨行時燕太子丹及高漸離、宋意著白衣冠(喪服)送於易水,高漸離擊築,荊軻應聲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聲悲壯激越,「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這首詩的第一聯,「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就是寫的這件事。「此地」,即詩題中的易水。「壯士發衝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邊送別友人,想起了荊軻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但是,詩的這種寫法卻又給人一種突兀之感,它捨棄了那些朋友交往、別情依依、別後思念等等一般送別詩的常見的內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這種破空而來的筆法,反映了詩人心中蘊蓄著一股難以遏止的憤激之情,借懷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壯別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為一體,從而為下面的抒情準備了條件,醞釀了氣氛。

第二聯「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這兩句用對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後一句。這後一句也就是全詩的中心所在。它寓情於景,景中帶比,不僅意味著荊軻那種不畏強暴的高風亮節,千載猶存;而且還隱含了詩人對現實環境的深切感受。詩中用「已」、「猶」兩個虛詞,既使句子變得自然流利,也使音節變得紆徐舒緩,讀來給人一種迴腸蕩氣之感,更有力地抒發了抑鬱難申的悲痛。

這首詩題為「送人」,但它並沒有敘述一點朋友別離的情景,也沒有告訴我們送的是何許人。然而,人們卻完全可以由它的內容想像出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壯別的場景,也可以想見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膽相照的至友。因為只有這樣,詩人才願意、才能夠在分別之時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塊壘,而略去一切送別的常言套語。此詩題為送人,卻純是抒懷詠志。作為送別詩的一格,這首絕句可說是開風氣之先吧。

(趙其鈞)

易水送別》相關問答

唐朝 古詩 易水送別 的作者是誰?

唐朝 古詩 易水送別 的作者是 駱賓王

古詩 易水送別 全詩共多少字?

古詩 易水送別 全詩共20字。

此地別燕丹下一句是什麼?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詩句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出自哪首詩?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出自 唐朝 的詩 《易水送別》。

《易水送別》相關
關於《易水送別》
詩詞大全
經典詩集
詩集大全
各個朝代的詩
課本古詩詩辭
黃歷查詢
日曆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