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花下醉》李商隱

古詩詞查詢

請輸入詩辭關鍵詞:

查詢範圍:    

《花下醉》原文

花下醉

【原文】

尋芳不覺醉流霞,

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後,

更持紅燭賞殘花。

花下醉註釋

花下醉》註釋

【註釋】:

如詩題所顯示的,這是一首抒寫對花的陶醉流連心理的小詩。

首句「尋芳不覺醉流霞」,寫出從「尋」到「醉」的過程。因為愛花,所以懷著濃厚的興味,殷切的心情,特地獨自去「尋芳」;既「尋」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為花之美艷所吸引,流連稱賞,不能自已;流連稱賞之餘,竟不知不覺地「醉」了。這是雙重的醉。流霞,是神話傳說中一種仙酒。《論衡》上說,項曼卿好道學仙,離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飲食,仙人輒飲我以流霞。每飲一杯,數日不饑。」這裡用「醉流霞」,含意雙關,既明指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為艷麗的花所醉。從「流霞」這個詞語中,可以想像出花的絢爛、光艷,想像出花的芳香和情態,加強了「醉」字的具體可感性。究竟是因為尋芳之前喝了酒此時感到了醉意,還是在尋芳的過程中因為心情陶然而對酒賞花?究竟是因迷於花而增添了酒的醉意,還是因醉後的微醺而更感到花的醉人魅力?很難說得清楚。可能詩人正是要借這含意雙關的「醉流霞」寫出生理的醉與心理的醉的相互作用和奇紗融合。「不覺」二字,正傳神地描繪出目眩神迷、身心俱醉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態,筆意極為超妙。

次句「倚樹沉眠日已斜」進一步寫「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覺倚樹(倚樹亦即倚花,花就長在樹上,燦若流霞);由倚樹而不覺沉眠;由沉眠而不覺日已西斜。敘次井然,而又處處緊扣「醉」字。醉眠於花樹之下,整個身心都為花的馥郁所包圍、所浸染,連夢也帶著花的醉人芳香。所以這「沉眠」不妨說正是對花的沉醉。這一句似從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深一層寫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醉眠花下而不覺日斜,似已達到迷花極致而難以為繼。三、四兩句忽又柳暗花明,轉出新境──「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在倚樹沉眠中,時間不知不覺由日斜到了深夜,客人已經散去,酒也已經醒了,四周是一片夜的朦朧與沉寂。在這種環境氣氛中,一般的人是不會想到賞花的;即使想到,也會因露冷風寒、花事闌珊而感到意興索然。但對一個愛花迷花的詩人來說,這樣一種環境氣氛,反倒更激起賞花的意趣。酒闌客散,正可靜中細賞;酒醒神清,與醉眼朦朧中賞花自別有一番風味;深夜之後,才能看到人所未見的情態。特別是當他想到日間盛開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許就將落英繽紛、殘紅遍地,一種對美好事物的深刻留連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這最後的時機領略行將消逝的美,於是,便有了「更持紅燭賞殘花」這一幕。在夜色朦朧中,在紅燭的照映下,這行將凋謝的殘花在生命的最後瞬間彷彿呈現出一種奇異的光華,美麗得像一個五彩繽紛而又隱約朦朧的夢境。詩人也就在持燭賞殘花的過程中得到了新的也是最後的陶醉。夜深酒醒後的「賞」,正是「醉」的更深一層的表現,正如姚培謙所說,「方是愛花極致」(《李義山詩箋注》)。清人馬位說:「李義山詩『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有雅人深致;蘇子瞻『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有富貴氣象。二子愛花興復不淺」(《秋窗隨筆》)。「雅人深致」與「富貴氣象」之評,今天我們也許有所保留,而歸結。地到「愛花興復不淺」,則是完全確切的。

(劉學鍇)

花下醉》相關問答

唐朝 古詩 花下醉 的作者是誰?

唐朝 古詩 花下醉 的作者是 李商隱

古詩 花下醉 全詩共多少字?

古詩 花下醉 全詩共28字。

尋芳不覺醉流霞下一句是什麼?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

詩句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 出自哪首詩?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 出自 唐朝 的詩 《花下醉》。

《花下醉》相關
關於《花下醉》
詩詞大全
經典詩集
詩集大全
各個朝代的詩
課本古詩詩辭
黃歷查詢
日曆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