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蘿洞口煙《引水行》李群玉

古詩詞查詢

請輸入詩辭關鍵詞:

查詢範圍:    

《引水行》原文

引水行

【原文】

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蘿洞口煙。

十里暗流聲不斷,行人頭上過潺湲。

引水行註釋

引水行》註釋

【註釋】:

唐代詩歌題材豐富,內容廣闊,生動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千姿百態。但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鬥爭,卻很少得到反映。像李白的《秋浦歌》(爐火照天地)這種描繪壯美的勞動場景的詩作,竟如空谷足音。這是封建文人的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所造成的。正因為這樣,李群玉的這首《引水行》便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詩裡描寫的是竹筒引水,多見於南方山區。鑿通腔內竹節的長竹筒,節節相連,把泉水從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飲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家的水缸裡,丁冬之聲不絕,形成南方山區特有的富於詩意的風光。

一、二兩句寫竹筒引泉出洞。一條寒玉,是對引水竹筒的生動比喻。李賀曾用「削玉」形容新竹的光潔挺拔(見《昌谷北園新筍》),這裡用「寒玉」形容竹筒的碧綠光潔,可謂異曲同工。不說「碧玉」而說「寒玉」,是為了與「秋泉」相應,以突出引水的竹筒給人帶來的清然泠然的感受。寒玉秋泉,益見水之清洌,也益見竹之光潔。玉是固體,泉卻是流動的,「寒玉走秋泉」,彷彿不可能。但正是這樣,才促使讀者去尋求其中奧秘。原來這條「寒玉」竟是中空貫通的。泉行筒中,是看不見的,只能自聽覺得之。所以「寒玉走秋泉」的比喻本身,就蘊含著詩人發現竹筒引水奧秘的欣喜之情。

「引出深蘿洞口煙。」這句是說泉水被竹筒從幽深的泉洞中引出。泉洞外面,常有籐蘿一類植物纏繞蔓生;洞口附近,常蒙著一層煙霧似的水汽。「深蘿洞口煙」描繪的正是這種景色。按通常順序,應先寫深蘿泉洞,再寫竹筒流泉,現在倒過來寫,是由於詩人先發現竹筒流泉,其聲淙淙,然後才按跡循蹤,發現它來自幽深的巖洞。這樣寫不但符合觀察事物的過程,而且能將最吸引人的新鮮景物先描繪出來,收到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十里暗流聲不斷,行人頭上過潺湲。」竹筒引水,一般都是順著山勢,沿著山路,由高而低,蜿蜒而下。詩人的行程和竹筒的走向一樣,都是由山上向山下,所以多數情況下都和連綿不斷的竹筒相伴而行,故說「十里暗流聲不斷」。有時山路折入兩山峽谷之間,而渡槽則凌空跨越,這就成了「行人頭上過潺湲」。詩不是說明文,花費很大氣力去說明某一事物,即使再精確,也不見得有感人的藝術力量。這兩句詩對竹筒沿山蜿蜒而下的描寫是精確的,但它決不單純是一種客觀的不動感情的說明,而是充滿詩的情趣的生動描寫。關鍵就在於它寫出了山行者和引水竹筒之間親切的關係。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斷,似是有意與行人相伴。行人在寂寥的深山中趕路,邂逅如此良伴,該會平添多少興味!「十里暗流聲不斷」,不只是寫竹筒流泉,而且寫出了詩人在十里山行途中時時側耳傾聽竹筒流泉的琤琤清韻的情景;「行人頭上過潺湲」,更生動地抒寫了詩人耳聞目接之際那種新奇、喜悅的感受。

竹筒引水,是古代勞動人民巧紗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動事例,改造自然的同時也為自然增添了新的景色,新的美。而這種景色本身,又是自然與人工的不露痕跡的和諧結合。它本就富於詩意,富於清新樸素的美感。但勞動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來的這種美的事物,能為文人所發現、欣賞並加以生動表現的卻不多。僅此一端,也足以使我們珍視這首《引水行》了。

(劉學鍇)

引水行》相關問答

唐朝 古詩 引水行 的作者是誰?

唐朝 古詩 引水行 的作者是 李群玉

古詩 引水行 全詩共多少字?

古詩 引水行 全詩共28字。

一條寒玉走秋泉下一句是什麼?

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蘿洞口煙

詩句 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蘿洞口煙 出自哪首詩?

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蘿洞口煙 出自 唐朝 的詩 《引水行》。

《引水行》相關
關於《引水行》
詩詞大全
經典詩集
詩集大全
各個朝代的詩
課本古詩詩辭
黃歷查詢
日曆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