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辛棄疾

古詩詞查詢

請輸入詩辭關鍵詞:

查詢範圍: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原文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原文】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註釋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註釋

【註釋】

1作於淳熙元年(1174)中秋,時稼軒再度出仕建康。呂叔潛:名大虯,是當時一位文人。餘不詳。  詞為友人而賦,然也自吐悲憤,自抒豪情。全詞緊扣秋月著筆,充滿奇思麗想,基調奮發樂觀。一起詠月,繼之,把酒問月,隱寄壯志未酬鬢先斑之恨。下片乘風凌空,俯瞰山河,寓鵬飛萬里之志。結拍奔月斫桂,周濟云:「所指甚多,不止秦檜一人。」(《宋四家詞選》)

2「一輪」兩句:言明月皎潔,似飛鏡重磨。秋影:秋月。金波:金色的月光。《漢書·禮樂志·郊祀歌·天門》:「月穆穆以金波。」謂月光清明柔和,如金色流波。飛鏡:飛天銅鏡,喻月。

3姮(heng恆)娥:指神話傳說中的月裡嫦娥,此代指月。白髮欺人:白髮日增,似有意欺人。薛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背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屢屢)生。」

4好去:見前《木蘭花慢》(「老去情味減」)注6。

5「斫去」兩句:化用杜甫詩句:「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一百五日夜對月》)斫(zhuo濁):砍。桂婆娑:指桂枝。神話傳說謂月宮有桂樹,更有吳剛伐桂之說。婆娑(suō縮):枝葉飄舞貌。

http://www.blogms.com/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Kan.aspx?cBlogLog=1002134066

---------------------------------------------

眾所周知,辛棄疾是宋代豪放派詞作家的傑出代表。他的這首《太常引》,運用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通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投降、立志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從這首詞的內容看,此詞可能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 ),作者在建康(今江蘇南京)任江東安扶司參議官任上所作。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為了收復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收復中原。但他的建議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陰暗的政治環境中,詞人只能以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心願。

這首詞的上片,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成一種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很自然地想到與月有關的神話傳說:吃了不死之藥飛入月宮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樹。詞人運用這兩則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藉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陰暗的政治現實的矛盾。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但殘酷的現實使他的理想不能實現。想到功業無成、白髮已多,作者怎能不對著皎潔的月光,迸發出摧心裂肝的一問 :「被白髮欺人奈何?」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懷才不遇的內心矛盾。

詞的下片,作者又運用想像的翅膀 ,直入月宮,並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樹。想像更加離奇,更加遠離塵世,但卻更直接、強烈地表現了詞人的現實理想與為實現理想的堅強意志,更鮮明地揭示了詞的主旨。

作者這裡所說的擋住月光的「桂婆娑 」,實際是指帶給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僅包括南宋朝廷內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勢力。因為由被金人統治下的北方南歸的辛棄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懷想被金人統治、壓迫的家鄉人民。進一步說,這首詞還可以理想為一種更廣泛的象徵意義,即掃蕩黑暗,把光明帶給人間。這一巨大的意義,是詞人利用神話材料,借助於想像和邏輯推斷所塑造的形象來實現的。

總之,辛棄疾的這首詞,無論是從它的藝術境界,還是從它的氣象和風格看,他都與運用神話傳說的浪漫主義手法有著密切的聯繫。作者通過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來解決現實的苦悶與實現理想的浪漫主義手法的特點 ,是一首富於濃厚浪漫主義色彩的優秀詞章。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相關問答

宋朝 古詩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的作者是誰?

宋朝 古詩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的作者是 辛棄疾

古詩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全詩共多少字?

古詩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全詩共48字。

一輪秋影轉金波下一句是什麼?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詩句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出自哪首詩?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出自 宋朝 的詩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相關
關於《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詩詞大全
經典詩集
詩集大全
各個朝代的詩
課本古詩詩辭
黃歷查詢
日曆查詢